和别人对比本来是一件好事,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你找到目标,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对比是痛苦的开始。
举个例子,小强本来工作不错,当天通知涨薪20%,准备回家庆祝,下班前不小心知道隔壁同事这次调薪幅度很大,直接涨薪40%,你觉得自己还有好心情吗,连庆祝的心思都没有了。那么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那?
《成为自控者》一书中提到,大脑这种爱比较的天性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它源于我们对在群体中的地位的需求,要知道,个体在群体里的地位越高,拥有的资源就越多,生存和繁衍的概率就越大,而地位的下降则意味着生存和繁衍会出现危机。
为了避免丧失地位,我们就必须和他人比较,因为地位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必须建立在比较之上,我们只有通过和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的地位,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安全的。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如他人的时候,大脑就会发出警告信号,我们就会因为地位受到威胁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便会促使我们努力,想尽办法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地位,那么如何避免过度比较,带来的不良心态那?
作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尊重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这句话源自大哲学家尼采,它与斯多葛情绪训练法当中的练习接受厄运(practice misfortune)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练习接受厄运”,就是当你内心有所担心和害怕的时候,你就想象你害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然后接受它。这被证明是突破恐惧的最佳练习方法,因为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痛苦是源于对事实的抗拒,如果你连最坏的情况都能接受和面对,那么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不会因为无法接受而感到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没什么可以担心和害怕的了。
“尊重一事无成的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事无成”,可以说代表了我们内心最深层次的恐惧,因为一事无成就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彻底的人生失败者,活得不如他人。如果我们连最糟糕的自己都能接受,甚至懂得去尊重,那么生活中那些暂时的错误、失败和不足又算得了什么呢?有了这种心态之后,我们就不会总活在自我批判之中了,而是可以更坦然地面对错误和失败。
有些人可能会对这句话产生误解,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管自己的人生多糟糕都可以接受。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词是“开始”,因为“尊重一事无成的自己”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不管做什么事情,在获得成就之前,我们都免不了要默默耕耘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时候的我们,在其他人眼中就是没有成就的,如果我们无法接受此时的自己是“一事无成”的,那么我们就无法沉下心来做事情,就会总想通过一些捷径,去寻求快速的成功。但说实话,这样的“成功”即便是获得了,也只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无法带来真实的幸福感。
2022冬奥让谷爱凌走进的大众视野,她讲到:我不是来这儿打败其他运动员的,我不是为了滑的比其他人好,我是想打破自己的界限,做一些以前没有想到是可能的事情,我想滑倒自己的最好,无论怎样我都是赢了。确实是这样,赢与输,成功与失败只是世俗上的看法,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把自己的精神展现出来,赢与输,成功与失败显然不会那么的重要了。
关键词:幸福感 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