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作者: Rumi1011 | 来源:发表于2016-08-08 11:33 被阅读0次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暌违许久,侯孝贤,这位台湾导演,今年带着一部唐传奇《刺客聂隐娘》回归大荧幕,凭借这部电影他斩获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重量级奖项——最佳导演奖,同时这也是他的电影首次在中国大陆上映,可以说,电影未播,声名已在外,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和关注。那至于这部影片究竟怎么样,真真儿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这里也完全可以引用电影里的一句话,也是整个影片的主题来概括,就是:一个人,没有同类。先来说说侯导的这部影片,我非常喜欢的地方有这几点:一,整部影片采用胶片拍摄,喜欢胶片的小伙伴们有福了,平时喜欢摄影的都知道胶片的特色就在于颜色鲜艳,画质较低,颗粒噪点大,画面是非常唯美怀旧的。这部影片的整体颜色是暖色调特暖,冷色调特冷,暖色调运用了大面积的红黄两色,宫殿、朝堂被表现得十分富丽堂皇,奢华大气,亮的扎眼,给人以热烈喧嚣躁动之感。相反在朝野之下,在田间,在宫廷之外,在天地之间,又运用了大面积的冷色调进行周围的环境景色处理,像茫茫苍地间,悠悠水云间,就多用灰白色、棕青色表达,给人以世事苍茫悲凉孤寂之感。另外就是,影片很注重细节的表达,体现在影片的方方面面、一帧一秒上,在色彩的表达上,你会发现大量的对比色、互补色运用,举个例子,一排黑黑的马队在苍苍绿野间隐隐归去,亮眼的那处就是马鞍上红艳艳的束马肚带。这样的细节之处铺满整个影片,你会惊叹于这部影片制作之精良,细节之独到,你自然而然地就会体会到电影背后的那些人的用心和耐心,包括导演、编剧、服装、道具、灯光、声效、摄影等等,他们各方面的配合和夯力合作,一丝丝一点点都通过每个画面传递到了观众眼里心里。电影的尾声,有这样一个画面,韵味十足:一袭白衣的道姑和一身黑装的隐娘立于空寂的山崖之上,默默无语,然后隐娘三叩道姑,转身隐去,如此一白一黑,一天一地,格外的干净释然和旷达。第二个喜欢的点,是从第一点延伸开来的,整个影片的道具,包括服装,布景,建筑,摆设等等,都围绕着唐朝的style展开,一股唐风扑面而来。一个檀香袅袅的手炉,一张余音绕梁的古琴,一对碧色的玉珏,一把古朴的茶壶,一幅精美的古风中国画、纱帘⋯⋯每一件道具都完整地精致地展现出来,除了整个剧组的用心之外,更与候导这种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运用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位别具风格的导演如此拍摄电影,你会发现侯式电影能够带领我们穿越到影片里的时空里去,像是看《最好的时光》你可以跟着演员回到六十年代的台湾,窥视到那个时代的商店、街景、门楼、城市的一隅一角;你看《海上花》,就能把你瞬间带入到清末民初的旧上海,那个觥筹交错的大妓院和十里洋场,看破市井小民纨绔子弟青楼女子;你看《刺客聂隐娘》,它把你慢慢领进了大唐盛世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的魏博地盘儿,你自己去看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看藩王政权相争,看刺客伺机而动,看儿女情长,看家仇国恨,正是这样大量的长时间聚焦,使你能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去,体验一把剧中人复杂的情感和多变的命运。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样过于缓慢的拍摄节奏,再加上影片的故事过于平铺直述,加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白,再加上寥寥无几的台词,还有戏剧的张力缺乏,使得很多观众无法忍直接离席,包括跟我一起去的五个小伙伴居然全部提前出场。但其实如果你看过侯导之前拍过的像《悲情城市》《海上花》这样的影片的话,你会适应并爱上这样的拍摄风格的,像日本的殿堂级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如《秋刀鱼之味》,像越南籍国际大导演陈英雄的电影,如《青木瓜之味》,都是如此细致入微,渗到生活中去,揉进生命的乐章去,你会发现这些导演拍的就是他自己,也是你自己,也是别人自己,那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怀也好,困境也好,悖论也好,总之是人类共通的,没有边界,只不过感受的程度不同,形式不同而已。像《刺客聂隐娘》,他把唐传奇里记载的这样一个人物重新塑造,这里面的主人公窈七所经历的也许你没经历过,但这个人物身上的那种踽踽独行的特质是人类都需要面临的一种现实状态。“一个人,没有同类”是侯导想要传递给所有人的,虽然整部影片的故事非常平淡简单,但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用一个特别简明的故事,一个特别典型的人物,就把那种人类共有的孤寂感和个体性表达的十分深刻又意味深长,与此同时他把东方的审美,尤其是中国的美学解构的淋漓尽致。你看他的电影,你会忍不住来一句“对,就是这个感觉,这就是属于中国的,不是好莱坞式的,不是美国的,不是欧洲的,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它是只属于中国这片土壤上孕育的,中国的禅意和中国的审美趣味。”这是非常厉害的,像张艺谋的《红高粱》,像李安的《卧虎藏龙》,都带着浓浓的中国本土的意蕴,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各不相同,人物更是千差万别。那种好莱坞式的电影,大量的充斥着时世界电影市场,它虽然是电影业的领头羊,是标杆,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电影表达方式,更不是电影的唯一的表现形式。就像科技的先进,技术的领先,并不能让所有摄影爱好者都认同数码相机一样,事实是依然存在为数众多的胶片相机忠实拥护者。侯式电影的另外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所有选景几乎全部采用实景拍摄,等云来,等鸟飞,等好时机,尽量不采用人为的布景,后期的合成,即使现在的技术足够让观众看不出大的纰漏,但自然的终究跟人为的有差别,诚意不同,自然电影带给人的感觉就肯定不同,这与五毛的特技电影绝对不能相提并论,所以侯导的电影才更加与众不同,弥足珍贵。另外,这部《刺客聂隐娘》也许也是我们能够在大荧幕上看到的最后一部胶片电影,这样一部耗费了44万英尺胶片的电影,实地取景武当山、神农架、利川、内蒙古、台湾、日本等等多处美景大好河山。诚意之作,必有大的回报。电影的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呢,就是整部电影的武打部分动作部分,总是给人以好low的赶脚,三下两下子的就倒地不起,一刀致命,真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非常具有戏剧化,我想这也必定是侯导的别有用心吧,这应该是一种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具有讽刺和荒诞的意味,所以武打部分的笔墨反而给整个影片增添了不少轻松的氛围,有着画龙点睛的精妙所在,似乎在平淡的故事情节推动中加入了一点点笑料的同时,又针对电影中反面人物的形象给了不轻不重的批判。最后呢,借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子东在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中对侯导的电影《海上花》的一句评价就是:侯导的电影看的时候感觉特别美,但是你能看着看着睡着了,可是你醒过来还是很想看,根本看不够。确实是这样,电影首映当天,电影院的上座率还蛮高的,但是中途离场的观众很多,基本都是在抱怨“电影节奏太慢了,文言文看不懂,半天镜头不动一下,就连舒淇演的隐娘台词都不足十句”等等诸如此类的。但只要静下心看下去,其实从头看到尾,给我的感觉就是正觉得电影看的越来越津津有味的时候,电影结束了,戛然而止,很是让人意犹未尽,maybe最好的ending就是把故事的后头留给每个人去想象去回味去咀嚼才是最大的善意。当然,如果你没看过侯导之前的电影,我推荐一部自己看过的比较经典的《海上花》,先去尝尝鲜。看《刺客聂隐娘》之前,可以做做功课,看看这部全篇仅仅几百字的小说,侯导的电影最不怕的就是剧透!如果你平时看不下去文艺片,看电影偏好莱坞式的戏剧张力和特效,那我你建议还是干脆省省钱别看了,不然像我朋友一样看了之后会有股冲动想去拦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cr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