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刘祖慈先生久病不治,驾鹤西去;阴阳相隔,令人痛惜。说起来,我非文学中人,作为诗人的刘先生,与我应该没有什么交集。但是,由于我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工作过几年,又与作家周志友兄相友善,所以,因了志友兄的关系,与刘祖慈先生有过几次并不多的往还,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次是参加安徽新闻出版局纪念活动,讨论一首歌的歌词。记得严云绶老师提出,歌词要有意象,要重视意象思维。刘祖慈老师接着严老师的话,提出借用高尔基“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这一意象,进一步推进歌词的修改,并推出“文明的阶梯,向上的阶梯”的修改意见。当时,主持会议的黄书元同志当即表示,接受这个建议,把“阶梯”作为歌词的核心意象加以运用。会议结束时,大家闲坐品茶,刘祖慈先生又就“文明的阶梯”进一步发表意见,戏称我们出版人是“造梯子的人”。刘老师在文学期刊做过多年的编辑,深知编辑工作的作用与价值。他的一席话令我心里一阵温暖。志友兄告诉我,和刘老师在一起,不仅感到温暖,而且如沐春风。信哉斯言!
还有一次,安徽人民出版社社长汪鹏生兄组织一个聚会,讨论一部书稿。志友兄陪着刘老师来参加讨论。那书稿涉及聂圣哲先生的德胜公司文化建设,刘老师发表意见,认为我们这些人从小到大,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人变得越来越好,有人变得越来越差:德胜公司把山里的农民培养成为现代职工,靠着《德胜员工手册》,细节越具体,实际作用越大。作为公司的员工,怎样工作?怎样作息?怎样休闲?有了具体的指导,才会有合格的现代公司员工。我知道,刘老师这是借着“人文教化”的儒家观念,把那一册员工手册看作新人培养的规范,的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后来,这本书一版再版,印刷了多次,达到数十万册,原因当然很多,但刘老师“规范要具体”的意见,无疑起了很大作用。
刘老师虽然永远的走了,但他的作品,他的品格,仍在继续流传,并将持续流传下去。记得刘祖慈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到:
临窗一壶苦茶
三冲之后
便淡如知己
下午四时
正是啖一碗素面的年纪
而今,当年还很年轻的我,也到了“啖一碗素面的年纪”。每当回忆起往事,回想起刘祖慈先生的音容笑貌,便禁不住忆起他那“淡如知己”的隐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