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乌鸦电影的公众号上评论第二季陈丹青的主持的《局部》,这名字有点像《十三邀》许知远的宣言:带着偏见看世界。我想这都是节目应有的自觉,一个节目怎么可能360度去展现这个世界?不过是提供一种视角,让观众去判断罢了。这正如写一篇文章,也只是在勉强自圆其说。
《局部》第一季其实看到《局部》是梁文道制片,陈丹青主持,就对节目产生了好感。现在的电视节目也像一个生态系统,有的就是争相竞开姹紫嫣红的花朵,最吸引你的是色彩,是开放的姿态,你于其中流连,目不暇接。有的是荆棘,比比谁的刺更长更锋利,有的也快把自己想象成刺破苍穹的利剑了,它们就是要让你产生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错觉,万不可当真。当然,最可恶的是一种:明明是一棵平凡的野草,却要人们流点同情它“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眼泪。
当然了,既是一个生态,保留生物多样性总是好的。《局部》呢?看了三集,感觉应该还是有些乔木香樟的味道,因高大而接触更多光亮,因质朴而散发淡淡幽香。
原因之一是节目内容,相对于专门介绍艺术馆的纪录片,《局部》还是会站在中西视野中看待中西方绘画,例如把中国元代壁画的创作与西方的湿壁画进行比较。中国壁画的创作者们似乎籍籍无名,而西方壁画成为伟大名字的载体,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乔托......
原因之二是主持人陈丹青,看节目时候给我的感觉的是:撤掉聚光灯和具体的场景,他其实在讲课。定下主题,拿着讲稿,从容不迫地开始讲述。最开始看的一集是《规范与偏离》对学院派和印象派之间关系的讲述,“你开始偏离,就开始倒霉。”19世纪法国绘画还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里激荡前行,印象派的穷小子们还不受待见,遭到许多讽刺。而今,许多艺术馆大量放上了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而学院派的许多作品却不见影踪。主流与末流,前人不可预料,后人浑然不知。也许许多年以后,今天我们所推崇的将会受到后人的鄙夷,而我们所批判的将会受到欢迎。审美这件事,不是是非。
《印象派的敌人》作者:马萧那是不是学院派就应该被全盘否定?读了陈丹青提及的《印象派的敌人》这本书之后,我才更明白偏离其实是在规范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例如马奈当时的老师就是学院派画家库退尔。偏离其实不是离经叛道,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传统的一种审视,对突破的渴望,对潜力的挖掘。就个人而言,的确更喜欢印象派画里光线造就的迷离之美,也喜欢画中生活化场景的描绘,但是我相信,学院派对线条与色彩的探究,每年一次的罗马奖对绘画人才的重视,就是印象派生长的丰厚土壤。
从奥赛美术馆背回来一本中文书所以,反观今天的许多文化派别与文化现象,即使是所谓的“离经叛道”,即使是偏见、是局部、是窥见一斑,是否可以多一些包容的姿态,因为谁才是主流,谁又是末流,你我说了都不算,只能交给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