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记录一些心灵深处的文字,不为别的,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于我而言,教育成为一场变好的修行,人生亦如此。
1.不要以借书的名义和别人“要”书。书也是我的宝贝,于我而言,每一本都很珍贵。所以,后来的我不敢再轻易地为别人借书。
记得那是两年前马上放暑假的时候,有个老师提出要来我们家借书,我满心欢喜。一天中午,我买了很多水果,开车带着她,来到我们家,她满书架地挑书,借走了我还没有读的四本书,而且都是好书。
后来的后来,她竟然没有说过一个“还”字,当然至今没有还我。这让我很是郁闷。你明明说是借书,为什么借了就永远不还呢?
今年暑假,我依然特别想读那些书,我又在当当网买回来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另外一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在两年前就又买了。
其实,加起来价钱也就是一百多吧,但是就借书不还的这个行为还是让人很窝火的。
2.昨天又有老师想借书读,我突然想起以前的这件事,心里还是有些发怵。说实话,虽然我的书特别多,现在也差不多有三千多本,但是,于我而言,哪一本都不多余,每一本都很珍贵,每一本都是我的心头宝贝。
借书者借的书未必会读,而买书者一定会在某一天想起某一本没有读过的书,一定会去读。
记得一年前,我给小宝的老师前前后后送了三四本书,价值三百多吧。我一直激励她读书。她嘴边是说读书多好多好,我以为她真的喜欢书。
直到假期一天,我去她办公室找东西路过时,我发现那几本书落满厚厚的一层灰尘,尘封不动,我的心里不禁略过一丝难过。说什么好呢,无言。
再后来,我不再想送书了。
3.暑假里,我读到了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特别好,我推荐给几个人,让他们读。我也买了五本,送给了几位老师,希望他们会去读吧。没有期待别人的想法,只需要期待自己即可。
4.把话说给想听的人,把话说给听得懂的人。昨天下午,高段语文组举行组内教研活动,组长一开始就强调,谁有意见和建议可以提出,坐在梦想中心的时候,授课者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建议。本来是一次很实在的教研活动,结果在两位的强调之下,瞬间大家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没有什么话可说的感觉。很多教师似乎是欲言又止,也不知说了是否合适。现场的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感觉。只有小林和刘静都说了一点儿自己的建议,但是因为他们的建议有一点点冲突,所以,也是难以再继续说点什么。而授课者也是好像对自己的课看上去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其他人更不好发表什么意见了。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
今天回头看昨天的活动,我还是有点“耿耿于怀”的感觉。作为授课者,首先一定要谦虚,虚心听一听大家的建议,哪怕是一些不中肯的建议,那也没有关系,要学会接纳。其次,既然是教研活动,就应该让人人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建议与意见,以及改进措施。否则,哪来的好建议呢?还能叫什么磨课呢?教研活动,就徒有虚名了。
总之,做题那参加完教研活动,我的内心里感觉不很舒服,假大空的感觉。尤其是,授课者的课堂教学也谈不上精彩,尤其是体现再教师的过渡语和学生的回答不特精彩。《圆明园的毁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亦是难点,但是,没有看到被激发出情感的任何印迹。
话说给想听的人,也说给听得懂的人。既然人家不想听,咱们就少说,或者是不说吧。再者,要说给听得懂的人,对于那些形同陌路的人,不说也罢。说了也是,说了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