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

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

作者: 瑞雪育儿小课堂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08:50 被阅读0次

    第一章:序言部分

    大家好,我叫瑞雪,心理学硕士,懒妈育儿馆的创始人!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这本书是李教授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大成之作。

    李玫瑾教授被誉为国内犯罪心理画像的第一人。这本书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撰写,揭秘犯罪人心理成因,谋划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康人生的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本书以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轻松话题与严谨论证为一体,雅俗皆可欣赏。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警监,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他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详细剖析,深受大家的欢迎。

    本书中所指的犯罪心理并非等同于罪犯心理。犯罪这个词,是动词;而罪犯,是名词。

    本书中,李玫瑾教授特别对大家所说的话: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

    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

    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变态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犯罪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有关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当这个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去教育是没有用的。

    本书序言

    人生,早年玩的时候,总觉得有大把的时间;可是真正需要时间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这东西挣不来,而且特别的不禁花哨。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一年后,进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教研室,选择了犯罪心理学专业。1985年春,我在校开讲了犯罪心理学第一课。工作第30个年头的时候,也就是2002年,在我关注翻译国外犯罪心理学分析画像的资料之际,正赶上国内公安系统提出“命案必破”的要求。虽然有些人认为,这要求太难,但是未破的命案大多是因为当时痕迹物证有限,那么心理分析能否有所突破,于是许多一线行警权当“死马当成活马医”找到了我这位犯罪心理分析与画像的研究者。由此我有了大量的检验之前研究成果和加以应用的机会。命案必破,破案后犯罪人的心理问题也常让媒体和公众感到不解,于是从我工作的第三个10年起,我就成了公众、媒体上露脸较多的嘉宾之一。

    不过,我当时真的不知道,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外,衍生的第三项工作(向公众解答犯罪心理学问题)有多么大的风险,甚至经常让自家祖坟饱受惊扰。从2004年某大学的马某某案、2006年陕西某道观的邱某某案、到2011年陕西某高校的药某某案,每次我对重大案件的犯罪心理解析,不但没有达到初衷,反而招来一浪更比一浪高的网上风波。

    尽管2012年是我工作的第四个10年,但是,我在网上被攻击了近一年之久。其中包括某些纸媒的记者采访我之后,故意歪曲报道,2013年我意外的接到凤凰卫视编导的邀请,他们想请我去参加一个聊天节目,接到邀请我欣然前往。

    在2013年国庆节的前一日,我来到了节目录制现场第一次就聊了一个多小时共三期节目,他们的效率,让我吃惊。编导告诉我,当晚11点半就播出,我诚惶诚恐的,等到半夜,看了第一期,第二天一早就上网看到大家的反响,让我意外的是,公众对我的议论风向有变,三期节目播完之后,风向大变;后来,有人告诉我在耀某某案中,微博,对我攻击较多的一位网友,竟然在他的博客中公开向我道歉。还有上海的媒体记者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对我说,许多媒体人缺少一个向你道歉。其实,当我见到那位网友的博客和这位记者的邮件时,我已经知道,这里非常适合我聊天,能够有机会让你把话说明白。

    这本书就是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的编辑叶元美女士最先提议编写的。在叶元美女士的帮助下,形成了这本近20万字的书,其中既有轻松的聊天内容,也有学术著作和论文的严肃论述,还有媒体上相关案件的详细介绍,最重要的是,在这次节目中,我有幸遇到了我所敬重的马未都先生、于世存先生,还有年轻的记者傅剑锋和人民日报的刘少华。他们的智慧和精彩表达成就了聊天的趣味,本书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轻松话题与严谨论证于一体,雅俗皆可共赏。

    愿本书能够得到大家喜欢。

    李玫瑾2018年7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kk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