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写作就像唱歌、跳舞和打球一样,也是需要节奏感的?本期谈写作牛人堂嘉宾冲浪小鱼儿做了一期题为《好的写作需要节奏感》的讲座。
在讲座中,嘉宾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写作需要保持纯粹,写出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寻找写作的节奏感、保持写作的节奏感,进而学会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感,层层递进,先理论后实践,“道”“术”结合,让人受益匪浅。

一、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感
什么是节奏感?冲浪小鱼儿老师拿当前大火的NBA季后赛来举例,无论是开拓者队的利拉德点投三分,还是小牛队的詹姆斯突破分球,很多球星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但是他们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自己的节奏感。一旦找到节奏感,突破、得分如行云流水,不在话下;但要是找不到节奏感,局面就比较糟糕。
对于普通写作者而言,找到自己的节奏感是非常困难的。
嘉宾老师分享了自己寻找节奏感的心路历程,先是怀着欢喜和激情进入简书,成为头批获得简书优质作者的称号的人;怀揣雄心壮志和梦想,想要成为简书签约作者,想要出版自己的作品,为了写而写,写作不再是快乐的,感觉自己变得不纯粹,甚至厌恶写作。现在回头再看原来的作品,感觉很多都是不成熟的。最后老师强迫自己安静下来,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宁静的地方,也找到自己的节奏感所在——乡土文学。尽管乡土文学比较冷门,但自己感觉写作是非常快乐而充实的,是具有真实性的。
所以,写作节奏感就是无论你写作乡土、都市、言情、魔幻哪种题材,最关键的就是寻找到你最熟悉、最触动你心灵的基础或源头,就此深耕。
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堪称佳作,但实际上作者是回归自己小孩子的视角,记录自己在北京的童年往事而已,但让人读来觉得真实、亲切。
文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红萝卜》、《蛙》、《红高粱》等几乎所有作品都是记录有关他的家乡的故事,重现中国乡村的人文气息,让人深深地沉入那一片乡土。
所以,正如“世界上从来不缺乏美,但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一样,好的文字并不遥远,你只需要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事情写起,不需编造,自然会让文字避开生搬硬套的感觉。
二、如何保持自己的节奏感
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感,就要拒绝“写作变现”等各种外界诱惑,保持自己的节奏感。
保持自己的节奏感,需要处理以下3个问题:
1.正确地认识日更
很多人,尤其是初学者,认为日更就是每天都写作,然后再发表出来。实际上,写作的原则应是“做文应有感而发,不做无病之呻吟”。
写作是要讲究状态的,自己状态不好写出来的作品往往并不好,但是也不能说就此停止写作,很多人一旦停下来往往就是直接放弃了,打篮球、学乐器的人都应该深有体会。
所以,正确的日更是每天都写,但是没必要都刊发出来,要追求精品、佳作。冲浪小鱼儿老师自己写了200多万字,都发出来的也就79万字。
古语说“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牛人堂之前的王小麦老师也非常反对“为写而写”的日更,我想他们强调的并不是说绝对不能日更,而是要“言之有物”,要追求精品,要“心中常挂写作事”。
2.懂得坚持
著名的畅销书《异类》、《1万小时天才理论》都说明一个道理,一万小时的坚持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当然,也不是充要条件。欧阳修的《卖油翁记》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坚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有一句话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不简单。我们知道,如果能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个人本身应该是有天赋的,比如打篮球,如果不擅长投篮、突破或者至少传球中的一个,根本无法继续下去。只有对一件事情真的有天赋,才可能发现这件事情的真正乐趣,才有可能真正坚持下去。
老师说的坚持,是要将写作当做一辈子的爱好,用一生去坚持。写作是一个积极的爱好,长时间坚持会改善人的气质和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到最后的人很少。
另外,就是要多读书,多收集素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输入才有输出,才有古代的大家朱熹所感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修改
要保持平静的心情,静心复盘。只有平静的时候,才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实际上,好文章不怕改,一篇佳作是要修改很多遍的,花很多时间,很多时候甚至要比写作的时间长。
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画家的画卖不出去,生活非常窘迫。有一次,他向一个知名画家抱怨自己的画三年都卖不出去。知名画家问:“你画一幅画要多久?”答曰:“三天!”知名画家又说“为什么不换一下,用三年的时间画画,三天的时间卖画?情况会变化很多。”
所以,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只有认真修改,才能让文章更为饱满和丰腴。当然也有注意节奏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可以先一气呵成写出来,或者是列大纲再填血肉,将文章写出来,“先完成再完美”,然后再花一两天去修改。
三、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要在文章的情节设置中,要注意给读者出其不意的感觉,要带着读者的节奏走。
现在的新媒体阅读给人带来的是“浅层次”的快乐,但实际上唯有深挖、细节动人的文章才能感染人、感动人。朱自清的《父亲》中对父亲走下月台买桔子的背影一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才能有好细节,还是要把握好节奏。一篇小说,一般是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让读者先于你才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让读者猜到了,读者就会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要让读者跟着你的节奏走,正如郭德纲点评卢鑫和玉浩在《笑傲江湖》中的表演一样,两人的包袱抖得很机灵,但是节奏快,没有给观众留足足够的时间。
另外,要在面对外面的诱惑时保持节奏。卡耐基说:“任凭你如何天资聪颖,也不能三心二意。”我们在写作时,要拒绝“写作变现”的诱惑,拒绝迎合一些平台、读者的口味做出变化,坚持深挖你选择的领域,也就是坚持自己的节奏感。时间长了,你自然会创造出佳作来,变现也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像老师,他一直坚持创作,不问收获,还是获得了成功。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就是这个道理。
四、个人感想
听完老师的讲座,我想到了一个词:做你自己。王尔德说:“做你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在写作的道路上,听从自己的内心,挖掘你身边对你触动最大甚至直击你心灵的人和事情,这就是我们写作需要的节奏感;
面对外界诱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刻意迎合平台、媒体或读者,坚持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假以时日不能创造不俗的成绩,这就是保持我们写作的节奏感。
找到节奏感、保持节奏感是“道”的问题,而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感就是“术”的问题。道中有术,术中见道,我们要注意的是注意挖掘细节,注意带着读者走我们自己的节奏。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坚持“内容为王”,是一种个性,更是一种品格。实际上,经历时光的沉淀,任何哗众取众的浮华都会一一散去,留下的只会是真实的、有趣的、深刻的作品。愿我们都能学习老师这种一心耕耘的品格,创作佳作、创作精品,这是我们立足于无数写手时代的基本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