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18年1月,户改观察与深圳砥砺社工服务中心在深圳市龙华、龙岗、宝安三个区所做的问卷调查发现:
在严苛的入学政策影响下,外出务工家庭在决定孩子留守还是流动的时候,性别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女孩被外出务工的父母带在身边的机会仍然小于男孩,而这对于女孩的成长极为不利。
问卷调研:一孩家庭性别比严重失衡,二孩以上家庭男女随迁率差距明显
本次调查对象全部是至少带有一个孩子来深圳的的外地户籍家庭。调研样本中1个孩子的家庭共65个,男孩40人,女孩25人,男女性别比为160,远高于深圳市常住人口的性别比——深圳市统计局于2017年发布的《2015年深圳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中,常住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为115.56,其中0~14岁年龄组的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9.03。
本次调研的一孩家庭,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这可能与外出务工家庭更倾向于让男孩随迁、女孩留守有关。
流动儿童性别比失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根据新公民计划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2014)》,2012年全国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性别比(男:女)分别高达151:100和149:100,而全国在校生平均性别比,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仅为116:100和112:100。
在2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中,二孩家庭的男女随迁率接近,仅相差1.57%;但是在三孩家庭中,男孩23人,随迁22人,随迁率95.65%;女孩31人,随迁的只有25人,随迁率只有80.65%,男女随迁率相差了15%!
综合来看,在有2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中,男孩131人,其中带在父母身边的有122人,随迁率为93.13%;女孩109人,其中带在父母身边的有96人,随迁率为88.07%。
本次调研的样本中,一孩家庭中男女性别比高达160,而二孩以上的家庭中男女的随迁率相差了5%,男孩得到随迁的机会仍然明显大于女孩。
外出家庭“性别偏好”问题:十年依旧
本次调研所得数据,与全国妇联于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相似。该报告指出: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有此长彼消的相关现象,这显示出了家长的“性别偏好”。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低,流动儿童的性别比高,说明家长往往带男孩进城,把女孩留在家乡,让男孩享用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而在16-17岁大龄儿童中,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低,留守儿童性别比高,说明家长会选择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进城,让其早早就业,由此导致她们只能进入技术含金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传统服务业,缩小了女孩向上发展的空间。
2006年浙江省的调研和2009年四川省的调研也表明,总体结构特征是流动儿童中男性儿童比例较高,女性儿童比例较低。在总体性别比偏高的背景下,女性留守儿童比例高于总体儿童(农民工子女总数)中的女性比例。(刘成斌,《农民工子女“流动与留守”的性别差异 ——从教育公平思考就业平等》,《中国妇女报》2012年6月26日第B01版 )
女孩遭受制度与文化的双重压迫
在深圳,流动儿童通过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和获得民办学校学位补贴这两种方式,可以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
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配额。深圳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随迁子女已达87.3万人,其中仅有约40万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在进入民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中,2017年秋季期也仅有约21.8万能够获得民办学校学位补贴。还有超过25万的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
同时,申请入学所需的证件又非常繁琐且审核严格,家长需要到各个部门来回奔波,办理居住证、房屋租赁证明、社保证明……在两年前,还需要计划生育证明、就学联系函等其他证件。
所以, 目前大城市严苛的入学政策,也是造成女孩与父母分离的重要因素——当一个家庭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而又无法承受高昂的学杂费支出的时候,许多家庭可能就会选择让男孩在父母工作地入学,而让女孩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
在不合理的入学政策下,重男轻女思想被进一步强化。在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压迫下,女孩随着父母进城的机会就被大大挤压了。
■ 本文由作者李楠发表于户改观察,转载、引用请完整注明作者及出处,切勿断章取义。
“户改观察”由一群法律人、媒体人、社会政策研究者发起,撰写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资讯和政策解读,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