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总目标:人不知而不愠

总目标:人不知而不愠

作者: 建东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21-04-26 15:12 被阅读0次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

“学”的主语是君子。整个儒家学说,归根结底,就是“君子学”。何谓“君子”?“君子”就是要成为“君”的人。“君子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君”。何谓“君”?“君”就是“圣人”。

“学”后面的宾语只能是成“圣人”之道。 “学”,首先是“闻道”,不闻无以学,其次是“见道”,不见亦无以学。只有“见道”以后,才可以真正地“学道”。

“学”,同源字是“校”,就是“效法”。学不是一个人的瞎修盲练,而是要效法,效法什么?“圣人”。“校”,至少要包含两个不能偏废的方面:1、对照;2、校对。“对照”“圣人”学之效之而使自己也成为“圣人”,但这种“学”和“效”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地“校对”。因此,这“学”字的完整意义就是,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只有这,才勉强称得上“学”。

“习”是“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学”,得“圣人之道”之体;“习”,施“圣人之道”之用。不“学”无以成其“习”,不“习”无以成其“学”,全体而大用,这才算是“学”而“习”之。何谓之“之”?成圣人之道也。

“时”者,天时,非依其时,乃与其时、时其时也。

1.2

“友”?“友”为双手并列,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而互助合作,才是“友”。“同志为友”,志向相同者也。“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成“圣人之道”。

“朋”者,“凤”之古字,本义为凤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君子“自远方来”就是“有凤来仪”。“仪”者,法度也。“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法度也。以“圣人之道”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才是真行“圣人之道”。

“自”者,依旧、依然也。依旧、依然“有凤来仪”,“圣人之道”不断也。“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方”,非方向之类,而是“旁”的通假,广大的意思。“来”,由彼至此、由远及近,浩浩汤汤,天地浩然正气升腾之景象。圣人之道流行,久远,广大。

将圣人之道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就“圣人之道”彰显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乎”。“乐”者,非le,是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也。

1.3

“人”,一般指别人,但这里的别人特指那些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也就是行“圣人之道”时需要“法度之,教化之”的人。“人不知”,这些人没有智慧,没有什么智慧?没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

“愠(上声)“,指“郁结”。“不愠”,是“使之不愠”,“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谁使之?行“圣人之道”的人。“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人“不知”,各种不好的情绪就会“郁结”其中。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大同世界、一个政通人和的世界,前提必然是“不愠”的,行“圣人之道”的人就是要使得“不知之人”变得“不愠”,使得“不知之世界”变得“不愠”。

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南风之熏”般地熏染人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改造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1.4

何谓真“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也。如果个体的心情都不能“悦”、不能“不愠”,怎么可能成就“不愠”的世界?所以要“修身”,“学而时习之”地“修身”,其结果就是“悦”,“悦”也就是个体的“不愠”。“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要“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

齐家才能“乐”,这读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齐家”,其结果就是“乐”,“乐”也就是“家”的“不愠”,只有“不愠”才可能“箫韶九成,盛世之象”,才可能“乐”。那么,“齐家”为什么和“地利”挂钩?家、国都属于“地”的范畴,通常有所谓的“家运”、“国运”等,要“齐家”,改变“家运”、“国运”,就要“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这样才能最终成就“箫韶九成,盛世之象”,其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天下平”了,世界“不愠”、没有郁结了,世界大同了,才算是“平天下”,才算是“人和”,才算是君子行“圣人之道”,才算是“不亦君子乎?”上面的“说”、“乐”,都是“不愠”的特殊形式,分别对应着个体和家,但真正的“不愠”是全天下的,这个天下不单单指人类社会,按现代术语,至少是包括了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天下万物都要和谐、都要“不愠”,这才是真的“不愠”,也才是真的“平天下”,只有这样,才是真的“人和”了。所以,“平天下”与“人和”是密不可分的!


2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天、地、人”的思维和生存结构是当下的,所谓当下,就是承担,任何根源性的探讨,都必须以这当下的承担为前提。换句话说,一切科学、宗教、艺术,都是以这“天、地、人”的思维和生存结构的承担为前提的。你,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在世界、在天地中生存的人,没有这个承担,一切都瞎掰。

只有奴隶才需要解放,只有奴隶才需要自由,只有奴隶才需要尊严,而你本解放,你本自由,你本尊严,又何须被解放、被给予自由、被给予尊严?你只要承担,人一样去承担。承担什么?承担这个天地,人,天地之心;天地,人之躯壳。承担,就是《论语》、也是儒学的真精神。人,浩然之气充盈天地,天地都为之小,一人成大,一人就成其天地之大。

“死”,“固守”。也就是“承担”。而“朝、夕”,从天的角度,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地”的角度,代表了“东方、西方”,也代表了整个天下所有的地方,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的承担,所谓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从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于这个“承担”的开始,孔子在河的源头发出感慨。“逝者”就是“誓者”,就是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君子“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开始,就如同每条河的源头,最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像大河东流归于大海,这个目标就是成就“圣人之道”,成就一个“不愠的世界”。

“誓者”,决心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像河流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昼夜”,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夕”,也必须如同其中对“朝、夕”的解释,要从“天地人”三方面来理解。“舍”,去声,“止息”的意思;“不舍”,不止息,也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相关文章

  • 总目标:人不知而不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 “学”的主语是君子。整...

  •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对于我这样的俗人来说真是如阿弥陀佛一样啊!

  • 2018-08-13

    人不知而不愠

  •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师讲的是人家不了解自己,我也不生气,也不愤怒,不也是君子吗? 早上的时候我还在想“人...

  • 人不知而不愠

    ——读《人的每个阶段都是一边学一边做的》有感 别人不知道我,而我却不生气,大概是人生的最高修养在读第...

  • 人不知而不愠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知」可以解读为误解、不了解、不知道、不认识,「愠」就是生气的意思,音与运...

  • 人不知而不愠

    老师 “人不知而不愠”是要学会管理情绪还是修炼到没有情绪?忍、克制,算不算管理情绪?[抱拳] 再来看什么是“人不知...

  • 人不知而不愠?

    这几天,重新看《论语》,又看到这句话,是我小时背下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依稀还记得老师对我们班解释说:孔...

  • 人不知而不愠

    当别人不知道我的时候,我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我怕别人不知道我,怕被别人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其实想想别人不知道我只是...

  • 人不知而不愠

    当你被忽视,被冷落,被误解,被批评,你会是什么感觉,会恼怒吗? 昨晚围观了一场网络吵架,一位小有地位的设计师被他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目标:人不知而不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te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