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到处都是《乡下人的悲歌》

到处都是《乡下人的悲歌》

作者: 陈以千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23:31 被阅读238次

混乱引发混乱,不稳定导致不稳定。

1

每一个不幸福的人,可能都来自一个不稳定、无法提供安全感的家庭。对他们而言,幸福是抽象的,痛苦却是具体的。我们都读过、也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一边被罪恶感咬噬,一边恨不得与自己的家庭脱离关系。他们是人群中的孤独症患者,貌似光鲜,实则悲怆。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受教育青年来到城市,这种故事时刻都在上演。

我们80年代生这一批人,遇上大学扩招,享受了教育政策红利,正是城市化运动中的主力群体。知识和见识与上一代拉开了差距,跳出之前的成长环境后,可以对之前的成长环境进行反思。

而反思与心理危机同步发生。一只脚迈入了新生活,另一只脚却还在原地。留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成家,表面上生活方式已经与主流城市生活无异,但思维、情感模式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的家庭的影响。新的根基还没有建立起来,旧的社会关系已几近断裂,唯一还在的家庭关系,因思维意识的差异,也难以继续提供情感支撑。很多“故乡回不去了”的感叹,是同一语境下的不同表达。

今天,这些新中产阶级们(姑且先这样称呼),没有“old money”,没有社会资源,只能依赖于个人奋斗。时刻被焦虑折磨着,而缓解焦虑的解药是各种“上进”、“努力”等政治口号般的鸡血、鸡汤文。新的阶层有新的玩法,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在新生活里成了阻碍。农业社会的文化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准则并不相融,就如乡间亲人跳脚指责、恶语相向的沟通方式,解决不了写字楼里的职场拉锯战一般。

来路已壅塞,去路更艰辛。作为人,谁来关照他们的心灵?谁能指引他们获得幸福?

2

上面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中国,美国也是如此。今天讲讲《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万斯的故事。此书得到过比尔·盖茨的推荐,确是一本好书。

沿着美国东海岸往西一百多英里,阿巴拉契亚山脉与海岸线平行,从西南向东北,延绵三千五百公里。这里风景秀丽,在很多文学作品、歌曲中多有体现。可居住在这里的苏格兰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社会中被认为是愚笨的、落后的、充满暴力的乡下人,被叫做“Hillbilly”(近似中文里的乡巴佬)。

二战之后,其中很多人向北移民至工业化的城市中,成为产业工人。作者的祖父母一辈二战之后从肯塔基州迁至俄亥俄州的一个工业城市,经济上成为典型的中产阶级,但从来没有在真正地脱离家暴、酗酒、拒绝学习和怨天尤人的文化与习惯。

作者的外祖父母,成天争吵不休。外祖父酗酒,外祖母性格刚烈,有一天竟然把汽油倒在烂醉如泥的丈夫身上,再点上一把火。

作者的母亲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虽聪明,高中尚未毕业就怀孕,和不同的男人有短暂的关系,取得了护士执照,又因为嗑药而失去工作,频繁经历离婚,最后吸毒,生活一团糟。有一次为了躲过工作单位的检查,竟然求自己的孩子提供尿样!

作者的生父,早年放弃对作者的监护权,再婚后入教,“渐渐变好”,在肯塔基州过着农民生活,贫穷但是平静。

3

相较于同类群体而言,万斯是幸运的。

虽然他的外祖母“是个整天装着手枪的疯婆子”,但在万斯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很多的爱与教导,这份教导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万斯能够摆脱不良生活的条件之一。“她不仅仅是干巴巴地说,咒骂或是提出要求,而是向我展示了希望——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享用周日的下午时光——而且给我指出通往希望的道路”,“她用生命中最后二十年,向我展示爱和稳定的价值”。

以及他同母异父的姐姐林赛,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下始终保护着他,在还没有长大之前就已经学会照顾一个比自己小且不安分的小孩。“在妈妈与她带回家的男人们激烈争吵时,是林赛回到她的卧室打电话向外公和外婆求救;当我饿时她喂我;没人给我换尿片时她给我换;不管去哪里她都带着我,即使……我几乎和她一样重。”童年时代里,这是他温暖的来源。

高中最后两年,作者的母亲已经完全不能再照顾他,于是搬去与已与外祖父分居的外祖母住,才第一次有了一个可以安静写作业的地方。

作者的小姨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嫁给了一位“外人”丈夫。姨夫来自一个不是“Hillbilly”的家庭,从不大声吵闹,不欺负妻子,他的家人更是互相照应,从不背后说彼此的坏话。这让作者认识到,家原来还可以是这样,家人之间可以彼此相爱,父母可以尽到自己的责任。

4

作者对自己亲人和文化一直有着反思。即便在他SAT考了高分,具备上大学的条件后,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没准备好应对全新的生活,于是参加了海军陆战队。

当他第一次跑完三英里,用时25分,心满意足的时候,他的教官却对他说:“跑完三英理,如果你没吐的话,就是偷懒。别他妈地偷懒!”然后命令他再跑,大声告诉他,在海军陆战队,每天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才行!

在原来的生活环境里,没有人真正向他展示过努力、负责、上进为何物。海军陆战队的经历告诉他,对自己负责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此前,他所见的都是抱怨社会、不思进取的人。早孕、早婚、逃学、吸毒、酗酒、粗口,家庭暴力环绕在他周围。当回到家乡,他看到一幢破败的小房子里,窗帘布后探出好几双渴望外部世界又惊疑的眼睛,屋外一个吸着烟看起来就是吸毒者的男子敌视地看着自己。作者的表兄弟告诉自己,这个男人从来无业,有八个小孩…这个人的孩子的未来,不言而喻,十分堪忧。

从这本书里,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这些乡亲的态度:既同情他们的处境,认为社会有责任扶助这些人脱离贫困,同时又觉得这些人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咎由自取的结果。

这个文化与群体在今天社会中不断落后,不完全是一个经济现象,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文化的现象。作者有一年暑假找到一个搬地砖的工作,薪水不低,很珍惜。可一位年轻同事,上班偷奸耍滑,被开除的时候却大叫:“你怎么能开除我?你不知道我女朋友要生孩子了吗?”——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总之:自己没错,错在别人。

作者虽然对自己从小成长起来的文化充满反思、批评,但他对自己亲人朋友的一腔热情也跃然纸上。万斯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中国贫瘠的农村地区何其相似,小的时候曾见过这种家庭:酗酒的父亲,好赌的母亲,重男轻女的祖父母,终日里为鸡毛蒜皮吵架。

人长期地处于泥泞的境地,会变得自卑,厌弃自己,甚至厌恶身边的一切事物——这是没有光透进来的混沌之处。

5

如何冲破牢笼?这是全书贯穿始终的问题。

作者从底层来到精英云集的耶鲁法学院,却发现自己缺失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多是文化上的落后:大律师所的面试会上,作者不知道白葡萄酒还分各种品种;不知道餐桌上为什么各有三把刀叉;甚至不知道“苏打水”是什么……当然,这些难不倒任何一个智力正常、有学习能力的人,更难不倒作者。

人是环境的产物,童年所受所有不幸的真正影响,是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性格和思维。这些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日常行为上:易怒,情绪不稳定,时而自得自傲,时而自暴自弃……与他的那从小成长优越幸福的妻子相比,他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这些缺点。

理性水平与情感模式的不匹配,是每一个迈向新阶级的人所需要正视的问题。这不是看几篇公众号文章、听几篇有声书就能轻易改变的,需要持续的反思和有意识地自我再教育。而有的人,甚至未能认清现状,改变更无从谈起。

跳出当下生活,把自己不长的生活历史当成一个黑匣子,细致入微地解构,或许是走向幸福和安定的第一步。乡下人不仅也不能只有悲歌,万斯已走到了前面,你也可以迈出第一步了。

相关文章

  • 到处都是《乡下人的悲歌》

    混乱引发混乱,不稳定导致不稳定。 1 每一个不幸福的人,可能都来自一个不稳定、无法提供安全感的家庭。对他们而言,幸...

  • 到处都是《乡下人的悲歌》

    混乱引发混乱,不稳定导致不稳定。 1 每一个不幸福的人,可能都来自一个不稳定、无法提供安全感的家庭。对他们而言,幸...

  • 由听《乡下人的悲歌》想到的过往

    喜马拉雅天天听好书,今天解读的是《乡下人的悲歌》。 乡下人的自尊,乡下人的自欺欺人,乡下人的习得性无助这些都是他们...

  • 2020-11-07

    他们是谁? ——读《乡下人的悲歌》 —, 这几天,趁着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抓紧时间读了一本《乡下人的悲歌》。 这书...

  • 读书心得:我们中国乡下也有悲歌——《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为什么要读《乡下人的悲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乡下人的悲歌》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加入书架,开始阅读,我预感...

  • 乡下人的悲歌

    《纽约时报》:万斯先生以悲天悯人、体察入微的笔触进行社会学解读,讲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如何驱动政治反抗,推动唐纳德·...

  • 乡下人的悲歌

    题材本身的意义大于文字本身的表达水平,前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描述童年到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部分远好于生活“走上正轨”之后...

  • 《乡下人的悲歌》

    《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万斯,是出生在美国最贫穷的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山区、成长在位于衰落的“铁锈地带”俄亥俄州的一个...

  • 《乡下人的悲歌》

    太多的年轻人对努力工作并不感冒,而好的工作岗位却总是找不到人。当一个年轻人丢掉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还认为自己是收到...

  • 乡下人的悲歌

    博客大巴依然没开,我去搜了一下,能看见的文章是剩下写饮食男女的一篇。看几年前自己写的东西也觉得陌生,心想肯定是生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处都是《乡下人的悲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wh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