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各种选择。
前段时间,我们工作组开会时,在争执运营了一个多月的多个情感账号要舍弃先放一放。
咱们就有成员开始持反对意见啦,觉得整个工作组都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并且也初见成效,为什么要放弃?
可怕的不是半途而废,而是难以做出有远见的决策,这样只会让我们错失一次又一次改变现状的机会。
表面上看起来“得到的东西”,通常都隐藏着“无形的损失 ”。
比如,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时依然不见来车,却不愿叫个滴滴——不是抠门,而是不甘心,宁愿在烈日下继续满头大汗耗着也不想让已过去的时间“被浪费”。
记得我刚来北京上班的时候,也出现过此类情况,有一天出门上班,下了点雨有点冷,寻思着打滴滴去公司吧。
可就是因为下雨,大多数人跟我一样的心理,但恰逢上班高峰期加上下雨,滴滴很难打到,需要排号等很久。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在走,打的车前面排的号也确实在往前推进,但车再不来上班就会迟到,如果此时取消,换其他交通工具又想着都等那么久了,万一一会儿就到了呢。
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这样小心思,让我们错过了很多原本可以更好的选择。
“
再比如出去旅行,最有毒的一句话就是:“来都来了…”;
去看电影,看了一会儿发现没有期待中的精彩,还是那句:“电影票都买了”,于是死撑着看完了全场;
去打卡某网红小吃,排了很久的队买到手,吃到嘴里发现难吃到极致,却硬撑吃完,还是那句:“买都买了,并且还排了那么久的队”;
谈了多年的男朋友,明明两个人都没有了感情,却还是凑合着期待结婚后就好了;
在一个行业中干了很久,发现这个职业压根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任何前景,却难于放弃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付出的心血。
......
这些都堪称人生魔咒啊!
”
不得不承认,我们时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但不懂止损的人,往往只会损失更多。
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沉没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经付出并且无法收回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情感、精力等。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当一个罐子摔碎的时候,你连头都不要回,因为你再回头它也碎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盯着我们已经付出的和我们已经失去的,而不向前看。
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约4倍,这就是“损失厌恶效应”。
当沉没成本产生时,人们会本能地“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如果勇于接受这些损失,我们便有机会把生命投向无限资源的未来,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弥补这些损失。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诗中写道: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11213/56ff5cf5c2003da9.png)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写道: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断舍离不单单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更是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学会断舍离,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沉没成本的影响。
断舍离思维的精髓在“断”,你只有先认清现实中的错误,做出“断”的决策,才有后面的“舍”与“离”。
很多人不敢“断”,是因为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
越是自尊心强的人,他们的沉没成本模式越严重。
因为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假装自己没走弯路。
每个人都会犯错,敢于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才能尽早脱离沉没成本的泥潭。
《小王子》里有一句打动世人的话:“你为玫瑰花费了时间,才让她变得如此珍贵。”
其实,玫瑰有很多,这一朵和那一朵,没有本质区别。
你不甘心放弃的,是你为此付出的时间。
《哈佛大学第一堂经济课》一书中说:
“与一些陷入沉没成本束缚的人相比,那些能够彻底忘记沉没成本、挣脱沉没成本束缚的人将会做出对自己更有益的选择。”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愿我们都能及时止损,下个路口遇到更优美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