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经这样评价他的阿里巴巴电商崛起: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含义是,当初他刚创业时国内的风投根本都不相信他,不相信所谓的电商和黄页。但他和他的团队都非常相信,一直坚持下来,最终才成就了阿里巴巴,也就是最终才能看见阿里的成功。
一般人听完必然会佩服其勇气和眼光,也会觉得马云说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非常有道理,并用来思考和指导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然而,阿里巴巴的成功根本不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而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所以最终看得见”。
什么意思?意思是,一开始阿里巴巴就不是原创的商业模式,20世纪末马云因为出色的英语能力被选择代表去美国追一笔款项,到了美国后发现了已经流行的互联网,经过了了解和调查,开始看到了某种可能性,也就是开始相信中国不久后也会流行互联网。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回国后先做的中国黄页,只不过是把中国的企业搬到互联网上。在做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家庭商品匮乏所以商业2C端很难做起来——开始做阿里巴巴平台招募商家入驻做电商。而在阿里巴巴之前,美国的电商公司Ebay和亚马逊已经蒸蒸日上了。
所以阿里巴巴就没有原创吗?当然有,很多原创都是基于国情的做法。但不代表,有一点点创新就代表“先相信,后看见”,毕竟阿里巴巴成功的根本是这个电商的商业模式。
不止阿里巴巴,当时的互联网企业网易、新浪、腾讯QQ等都是模仿的国外互联网企业,他们秉承的观念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所以最终看得见”,而不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么容易被错误解读的观念。
王健林十几年前力排众议大力投资电影行业,也是因为先看见了当时只有3亿人口的美国已经有近一百亿的总票房,所以相信中国的电影消费潜力,做了很多的布局,最终才成为电影行业的一个霸主。而很多看到中国电影行业已经腾飞才开始投资电影行业的公司大多已经错失了机遇。
台湾英语顶尖名师赖世雄,也是因为看见了才相信才成功的。他是有一次看到他的同学曹近曦竟然和来访的美国西点军校的学生用英语谈笑风生而受到了震撼,有了这个榜样和刺激,他才立志学好英语,勤学苦练,后又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进修机会,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岸最出名的英语老师之一。他也是看到了一个成功榜样,所以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功,最后才真的看到自己成功。试想一下,一个从来没见过别人说英语的人,哪怕被无数个自己英语都不好的人去劝说学英语,他也是断然不相信自己会成功的。
我自己的英语水平现在非常高,雅思8分,口语也拿到8分,也是缘于同样的道理,因为我看到过自己的同学能用英语交流,而他们也不是英语专业的,是通过练习变得流利的。所以我才相信,我也可以,因为我也很愿意努力。当初每天早上7点开始的英语角,我几乎没有间断的去了半年,而做到这个的人除了我,就还有一个社会人士。这么多年以来,我每天仍旧学英语,读英语,用英语,听英语,才取得在英语上的如此成绩。
我曾经认识的一个餐馆的厨子最终去了加拿大做中餐,收入涨了好几倍。我是在南京头马俱乐部认识的他,他当时虽然能说出几个单词,但就是完全无法用英语对话的。我们了解到,他是因为他的一个同事学了英语才有了去加拿大的机会,他才想着也学好英语去加拿大。虽然后来他不常来我们的头马会议,但一定是在不断地学习英语,因为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他最终成功去了加拿大。
而“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就是个毒鸡汤,往往出现在下面几种情况。
场景1:当你质疑传销人员或诈骗犯的话时,他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只有先相信自己,才能最终成功。
场景2:上司给你非常少的资源让你去办一件大事,你怀疑其做不来。他们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就是要不断创新,做一个高效率的开创者,先行者。
…………
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绝对开创者,但是我明白我肯定不是,至少99.9%的人也不是。
我崇尚的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所以最终看得见”,先看见,然后相信并付出行动,最终才成功。并不是必须有人做过完全一模一样的事情,我才会去做,但是我要看到至少要有人做到过类似的、大部分相同的事情比如90%,我才会去相信我也能做到,最终也大概率能做到。而我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能有1-5%的原创,已然是非常了不起了。
真理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所以最终看得见”,树立正确的成功理念,不要再被别人忽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