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人”感想如下:
“在精神面前,任何生活都是简单的。”
但如果你明白精神的支撑离不开生活,社会,文明和时代,尤其离不开构建这些的人,也许你的“症状”能得到缓解。
同样的,如果你不明白道理是虚高的。那么,你所读的书籍也好,你认为的知识也罢,它带给你的是一种浮浅的优越感,实则是内心的匮乏、精神的匮乏,说白了就是拥有知识的虚荣心。
实际上是,你拥有知识吗?不否认书中有知识,然而这样的知识能多大程度得到运用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再就是,如果你明白书之所以出版的原因,也许你对书的敬畏之心反而会少很多。这背后固然有情怀,有记录,有历史,有发现和启迪的可能性,但如果你以为读懂了文字便拥有了它们,那未免太天真。
这就像一件事发生在你周围,如果你不是受害者或受益者,你的感触从始至终都是基于旁观者的立场。这就有点像当下揭露的骗局,你觉得他们真傻,但是当你亲历的时候未必比别人就聪明;还有就是,长这么大应该犯过不少错吧?应该意识到不少问题吧?也应该有了些小毛病吧?但是,你觉得通过读书然后让你都克服了这些吗?或者让你更健康,更有德行,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并且比过去变得更好?
毛姆有句话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引用别人的话,意义当在借用其出色的表达,而不是借用其权威。)
为什么会有“避难所”一说,因为身心需要精神养分,因为身体不能抵达,因为精神不够充沛,更因为条件的有限,而书,尤其是一本好书,似乎能够带领你走进另一个世界。实际上呢?什么样的人会需要避难所?灾难之下,无力反抗,无力承受,无法承担……简单说就是软弱、无能、怯懦,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顺利,不满足于现状却又无力改变自身……这个时候,书籍是精神寄托,而非享受阅读。如果你真的享受阅读,且还享受过其它娱乐,那么,你就知道这和其它娱乐所带来的快乐并没有更高尚或更伟大。
至于说知识啊,有用啊,高尚啊,多么有文学修养啊,好像多么知识渊博啊……我只能说,敢不敢真正地去认识一下你身边的人,去了解一下你所处的环境下的其他人,敢不敢运用你的高贵和高尚和高大去为他们做点什么贡献呢?再不济,为了家人创造个更好的明天总该可以吧?能做到吗?
换句话说是,你也就只敢和其它在读书方面不如你的人比一比,除此之外呢?你是写了多少书,影响了多少人,还是创造了什么,又或书里的知识你真的掌握了多少呢?
知道得少越是盲目,知道得少以为知道得多是无知,盲目加无知就容易变得傲慢。
至于说交往,交流,交际,好吧——我想说你可能连基本的尊重和基本的情感信任都还没建立起来吧。
别说什么这是书的缘故,固然有些书会忽略这些,但如果书不尊重读者或者说不深入读者,只写自己想写的,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只写一些真实的……多半书能不能出版都成问题。即使出版,什么人会去阅读不懂得尊重读者的书呢?这是书本身告诉你的,你从书里读懂了吗?
至于说有用,或者说价值,我只能说,暂时体现不出来的价值就能否认它的价值吗?暂时看不出有用的东西究竟是你的能力不足以发挥出它的有用,还是你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有用呢?还是说从书里读到的只有一个——“对我有用”。
那么,就该问了,凭什么呢?你交换给他人什么?情绪价值,情感需求,精神上的有趣和愉悦,实用价值,还是只有自己的高于一切的仅用于逃避和满足自身虚荣心的种种利用和偏见?
话说得有点过哈……请原谅。
需要警惕的是:懒于动脑,勤于动心。
要知道,实际的事物才是观念的解毒剂啊!
别抱着那些虚头巴脑的所谓的精神食粮从而让一个原本健康的身体,原本青春的年纪,原本该有的友情,亲情,爱情的温暖,以及该有的现实锤炼,通通化作多年后的遗憾和被偏见所困囿的“井底之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