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怀着复杂的心情把董卿的《朗读者》全部看完了,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在这个节目的触发下,我会思考很多问题,有些问题领悟了答案,有些问题还没有。
这个节目是通过鲜活的人的精彩故事和典雅的、深刻的、美丽的文字来传递影响,即“一个人 一段文”。人,有大致几类,包括:演员、作家、导演、编剧、科学家(多位院士)、艺术家、外交家、军人、商人、医生、志愿者、残疾人、外国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做出非凡之举的普通人、拓荒者、时间的朋友、民族英雄等等。一个受访者常有上述多个标签。“以及”之前的标签,应该不难理解,“以及”之后的标签,容我稍作解释。
“做出非凡之举的普通人”这个标签缘于我看到了,从一年级陪读16年直至失聪孩子大学毕业的妈妈、陪伴瘫痪女友“心型”走中国的男人。这样的人,让我想到了,如果环境给TA们一些条件,TA们一样可以成为不普通的受访者。我深信不疑,因为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我一样看到了那些非凡者身上的特质。这些普通人的身躯中一样散发着人性的伟大的光芒。
“拓荒者”缘于我看到了,开创中国花样滑冰项目并把徒弟送上世界冠军奖台的前国家运动员、开创中国肺移植手术医疗系统的医生、深入无人区勘定高程的国测队员等等。
“民族英雄”缘于我看到了,在各种不同的国际舞台上,用自己的成就刷新了外国人眼光的中国人。这些受访者常常又都是拓荒者。可以这样说,各行各业中,凡是提升了中国人的水平以至于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中国人,都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想要拯救人类,先要拯救中华民族自己。同时,还要知道,地球的希望在中国。因此,把中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地球最大的福祉所在。
“时间的朋友”缘于我看到了,30年做一件事的人、45年做一件事的人、70年做一件事的人等等。这样的人太多太多,几乎每个受访者都是这样的人。
在这些受访者身上,听到了一个有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并不缺少传奇。如果非要说缺少,那也是缺少发现传奇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可以成为传奇。因为,那些今日受访的非凡之人在几十年前,其实也是如今天之你我一样的平凡之人。每个肉身本来平凡。如果你发掘身边缺少传奇,你不妨成为传奇。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需要成为传奇吗?”我的回答是:如果为自己,需要。从可能性上说,你至少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你的家族的传奇、你的家庭的传奇。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为了自己而成为自己的传奇。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要从“人为什么活”或者“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开始谈。这个问题似乎太抽象,所以换个问法,也许可以更好理解,即“人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活”。这其实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发散思维转换成收敛思维,即基于因果逻辑的具象思维。这种思维不像开头的那种抽象思维,而是更具体,应该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临床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最终结局都是强烈倾向于结束自己的生命。抑郁症的早期表现是“生活无意义感”。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活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食物、水、阳光、空气、睡眠等物质性条件,二是意义感这样的精神性条件。当下的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等,其本质都是意义感;而未来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等等所折射出的意义感,常常被人们叫作希望、奔头、期盼等。回到本段开头的问题“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答案应该是: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从而能继续活着同时享受意义感。这两个条件不是平等的。
失恋的男女常常“茶不思、饭不想”,因为暂时失去了意义感;过几天,又开始狼吞虎咽了,因为又觅得了新欢或者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的事情上了。可见,意义感是促使人类通过劳动获取生存所需物质资源的源动力。因此,人类的劳动其实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劳动是花费在满足自身生存所需上,第二部分的劳动是花费在满足自身的精神追求上面,即为了获得更大的意义感。马克思倡导的解放全人类,应该就是指,把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大众群体的第一部分劳动由被动(即为生存被迫出卖劳动)改为主动(即劳动不再是生存的必要手段而成为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由占据绝大多数总劳动时间改为只占很少部分,从而可以留出绝大部分时间(即大大地扩大第二部分劳动时间)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获得最大程度的意义感。
人活着,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最大数量、最大程度的意义感。
什么是意义感呢?我试着下个定义,即带给人“美好感觉”的感受。这种美好感觉可以来自两个维度:自己和他人;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维度可以组合成四个象限:自己物质方面;自己精神方面;他人物质方面;他人精神方面。
人的这种感受的产生必然要满足两个条件:1、状况的改善,无论是上述4个方面中的哪个方面,即结果性条件;2、自己的付出,即过程性条件。自己如果没有付出,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感,因为和自己无关;结果如果没有改善,当然也不会产生意义感。
于是,人获得意义感的策略自然出现了:投身其中,改善上述4个方面的状况。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分配精力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必将涉及到价值观了。所谓价值观,我以为是意义感偏好。比如,有人觉得满足自己的口欲比满足自己的精神更重要,当然也可以相反;有人觉得满足自己比满足他人更重要,当然也可以相反等等。我觉得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我认为,人对价值的偏好必然地会从物质逐步过渡到精神、从自己过渡到他人。这里的过渡,不是指有和无,而是指比重的改变。如果这两种过渡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差别仅仅在于其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而已。处在人生终点处的不同的人,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占比,也可以完全不同。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这种差别。如果这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国家、种族、民族需要面向全体成员做一些引导吗?当然需要。
作为个体集合的组织,像个体的人一样,也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这种愿望常常是核心领导者获得其他领导者的支持并取得共识后赋予给整个组织的。对于个体而言,什么样的价值观更有利于整个组织继续存在下去呢?显然不是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因为那样会演变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显然不是物欲横流的价值观,因为那样会让人类社会退化为动物世界。因此,审美和利他,让人成为人。人性是复杂的。物欲、利己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类的整部历史,也许就是利己和利他、物欲和审美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运动的历史。符合审美、利他价值观的人类被人类社会奖赏。受邀参加《朗读者》节目,就是一种奖赏。
我们需要成为传奇吗?为了自己可以获得人类社会的巨大的奖赏,当然需要让自己成为传奇。问题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传奇。成为传奇,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看了那么多的故事,我总结出以下两条,可以提高一个人成为传奇的概率。
1、确定一个利他的方向;
2、倾尽所有。
第一条不用解释,第二天容我稍作说明。所谓“倾尽所有”至少包括以下3条:
(1)每一天把尽可能多的精力投放到确定的方向上;
(2)坚持天天如此,直至生命终点;
(3)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则必然没有时间思考奖赏的事情。
考虑奖赏的危害极大:一是分散精力、降低效率,延迟传奇的诞生;二是一旦不能如愿获得奖赏则会动摇初心乃至放弃初心。这里体现了相反相成的原理。不考虑奖赏,才可以提高获得奖赏的概率;考虑奖赏,则降低获得奖赏的概率。
为什么说传奇是可遇不可求的事?首先,传奇是一种质变,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达成可以触发质变的足够多的量变。其次,质变的诞生,除了足够的量变准备之外,也许还需要其他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未必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可以获得。中国有十几亿人,和那些受访者有着类似精力的人一定不只受访者一个,然而最终走上台的人永远是TA那个人群的少数。不过,没关系,奖赏有很多形式、很多级别,大概率来讲,一定会匹配人的贡献。由此,人最终可以获得自己的意义感。
每个人生来平凡却又独一无二。我坚信,每个人都具备成为传奇的必备条件。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去除小我,大爱天下;放下私欲,利益众生,这样的人必将成为人类的传奇。人类文明的存在和演进,靠的就是这样的无数的传奇。如果说,一个人生之为人,就应该为人类文明贡献一点力量,那么不如成为传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