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认识物体应该从实物出发,让孩子摸摸尝尝,感受一下。如果把物体印在纸上,卡片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这个时候如果用文字告诉他物体的名字,她已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是从感觉开始的,他不断触摸感之后,他会对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出一个概念,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抽象,避免想象。
两岁以后可以让宝宝自己选择每天穿什么衣服,他爱穿哪个就穿哪个
儿童的智力来源于感觉,他们的感觉成人无法代替。多让宝宝有一些新鲜的生活体验,带给他不同的感觉
好书《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
孩子非常喜欢玩水和沙子,应该多带他去体验。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的很完善,蒙特梭利幼儿园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我们用一岁半到6岁的孩子做实验,把超越智力水平的教育给孩子,如果教师不强制,不给儿童施压,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比方说他喜欢玩水和沙子,只要把他带出去,多么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就只玩水和沙子,脸上懵懵懂懂的,成人对他怎么说,孩子脸上都是这种表情,孩子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便会同成人抗争。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自行发展,而是强加于他,逼迫他做,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
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她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受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有幸的是他们至少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其实在孩子感觉到的时候,首先我们不要破坏了它的这种感觉,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应当把恰当的词语与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对上。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一种技能当作智力水平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并不重要。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最重要的是学习掌握这种技能的方法
感觉包括哪些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孩子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结,不难发现儿童整个6岁前好像都在做这件事。所以要不断的刺激孩子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
比如说当孩子吃手的时候,清晰并缓慢的告诉她这是手指。当孩子把一个东西往嘴里放,感觉很硬很柔软的时候,大人应当把相同的概念教给他,他对这些物体的兴趣。会让她学的特别快,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不仅不知道;还常常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的强制他教孩子东西,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当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这种感觉破坏掉。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家长经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我们这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一些不对的事情时,成人会急切的想给他改正,急切的想告诉他这个不对,那个应该怎么,这极大的破坏了儿童的创造性。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恐惧和压力,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件事情的感觉,刺激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略了整体和全部。
在生活中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你一说话他就反应,为什么呢?那就是大人在生活中不断的给他强加某种东西,不断的强加,于是就形成了一吹哨子,狗就吃饭的条件反射,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实际上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很缓慢,但只要让他去思考,给他机会就会逐渐的变化。通过大脑进行认知过程,这叫智力,有的小孩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很快,但长大之后他的学习各个方面创造力并不好,原因就是他被教出来的或者是被人为刺激出来的,而没有真正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