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这首叫《童年》的歌,长大了唱才越来越不是滋味。
人们总是等到事情发生后才追悔:我当初怎么不好好准备?或许我还可以做到最好。于是乎,“做好准备”这个动作就被深深的刻在心里,遇到难题时就会推脱:“我还没准备好,再等等吧。”
这一等,也不知何时才到得了头。
2
人们喜欢一个成语,叫“胸有成竹”。 因为对竹子的所有细节都了如指掌,北宋画家文同成了一代画竹高手。为什么人人都想成为那个胸有成竹的画家?因为是已知。没错,人类喜欢掌控事物的感觉。我知晓竹子的所有,它在我的眼里也就没有了秘密。
已知意味着安全。
3
为了减少未知区域的恐惧,某些人就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一种方式是向他人寻求帮助,学长学姐亲戚朋友全都问了个遍。这个方法优点是快速便捷,可信度高,顺便还可以活络一下人际关系。缺点是主观片面,虽然人家可能不会骗你,可谁能保证他的信息是准确的呢。
第二种方式是自己探索,这也是大部分人的首选。正所谓信谁都不如信自己。再加上现在网络发达,所有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这个方法的优点是训练独立思考,信息量大,观点较全;缺点是海量信息过于冗杂,整理起来耗费时间和精力。
4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最近天热,很多女孩子怕晒黑想买把太阳伞。但事先我对它一窍不通,所以在买之前我会去了解伞的构造、支架材质、伞面大小、布料、涂层、防紫外线值;再去了解市面上太阳伞的品牌、价格、销量……经过横向纵向对比,在已经基本掌握如何判断一把太阳伞的前提下,网购了一把适合我的太阳伞。
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耗费了我三天的时间,而理论上防晒效果拿到手上后还不能明显看出。那么,谁能判断我这把伞究竟买得值不值?
5
以小见大。
更多的人在前期准备上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资料收集的越多越好,因此患上了一个很形象的病“松鼠症”。像松鼠一样,拼命囤积资源,但这些资源一旦存进电脑里以后几乎再也没有被使用过。
很多人回过头一看,哇已经屯了这么多资料了好棒。刚开始会很满足,但满足之余还会有负罪感,因为堆积着一动不动。
就像《童年》里唱的那样,学生有一个很典型的准备思维。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定期温习,只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考试就会取得高分。这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老师口中的好学生,同学口中的榜样。
可是,初入社会的你也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思考问题,与其说是时间不等人,还不如说是时机不等人。
6
不管是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还是人力成本上考虑,过度准备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因为世界那么大,瞬息万变,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而最好的态度就是正确看待现有的自己,认识到有那些不足,勇敢面对一直横亘在你面前的难题。
与其大而空的寻找资料,不如小而精的针对问题。
立即行动,先踏出那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