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宦官之后

2、宦官之后

作者: 图图1988 | 来源:发表于2024-07-01 07:30 被阅读0次

    曹操起兵的历程和袁术差不多,董卓很看重他的才干,表奏为骁骑校尉,经常和他商议军国大事。但曹操此时还是名副其实的大汉忠臣,怎么会与董卓老贼同流合污呢,于是改名易姓,潜逃关东。董卓得知曹操逃跑后下令全国缉拿。曹操的政治背景毕竟不如袁绍,董卓没必要也给他面子。

    这次潜逃非常仓促,也很危险,曹操连妻小都来不及带上,统统丢在洛阳不管,身边只有数名骑兵跟随。途径中牟县时,当地亭长见曹操形迹可疑,将其解押赴县。而此时中牟县已经收到了缉拿文书,县功曹认出了这是曹操,他倒也不是一般的俗吏,非但没有押解曹操领赏,反而劝说县令,当今天下大乱,不应该羁押英雄,不如卖个人情给他,日后也好相见。县令深以为然。曹操这才侥幸脱险。

    而在此之前,曹操路过成皋时,还发生了一段历史公案,即吕伯奢灭门惨案。关于这件事情,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按照《魏书》的记载,曹操路过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们见财起意,带领门客抢劫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不得已正当防卫,杀了几个人。而《世语》的说法与之则截然相反,吕伯奢的儿子们不但没有打劫曹操,反而对他以礼相待,是曹操自己做贼心虚,担心他们会出卖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人灭口。《杂记》的观点和《世语》一致,还增加了两个细节:曹操杯弓蛇影,听到主人弄响锅碗瓢盆的声音,以为是在动兵器要谋害自己,这才痛下杀手;后面发现是一场误会,曹操后悔莫及,凄惨悲痛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一向“尊刘抑曹”的罗贯中老先生不出意外地选择了对曹操不利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再发挥了一下:曹操杀人后仓促出逃,正好迎面撞上吕伯奢,一不做二不休,送他去和家人团聚;还把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稍加润色,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加凸显他的奸雄人设。

    罗贯中是畅销书作家,为了让小说好看,进行适度的艺术再加工是完全有必要的。而陈寿和司马光则是治史严谨的历史学家,考虑到这件事情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又并非是什么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所以在编撰《三国志》《资治通鉴》时,都选择了回避。

    这里,我也想谈一下个人的看法。首先,《魏书》是曹魏的官修史书,创作时间距离汉末非常近,且对曹魏多有避讳,既然他们都记载了吕伯奢案,可见确有其事。陈寿和司马光没有采用,只是对曹操的杀人动机搞不清楚,存疑不录,并非否认杀人事件本身。而魏国史官们捧着曹家的饭碗,自然不能把太祖爷写得太过不堪,于是稍加修饰,将故意杀人洗白成了正当防卫。其次,当时曹操身边还有几个全副武装的骑兵,吕伯奢的儿子们即使见利忘义,也要量力而行,要么做好精密的部署,设下圈套;要么报告官府,带路领赏。像这样仅凭几个村民,就直接动手打劫,简直就是失智行为。从后面曹操手刃击杀数人的细节也可以看出,他们几乎没有抵抗之力,双方实力的差距肉眼可见。就算吕伯奢的五个儿子都脑子不清楚,难道那些门客也全是弱智吗?所以,我赞同《世语》《杂记》的说法,曹操就是故意杀人。曹操性格多疑,患有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类似的事情后面还有很多,吕伯奢案并不是孤例。

    言归正传,却说曹操历尽艰辛,终于抵达陈留郡,并在这里举兵讨董。和袁绍袁术兄弟一样,他也是依靠家族势力拉起的队伍。曹氏家族在曹操的祖父曹腾手上开始发迹,根据《续汉书》记载,曹腾的父亲叫曹节,没有做过官,估计家境也很贫穷,所以曹腾小时候就净身进宫做了太监。他性情温和、处事谨慎,在宫中任职三十多年,先后侍奉了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四朝天子(东汉的皇帝都很短命),没有任何过失,一路青云直上,做到了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大长秋是最大的宦官,俸秩序仅比丞相和太尉稍低一点。在东汉,做太监也能出人头地。

    曹腾是东汉中期以后颇有名气的宦官,范晔在《后汉书》中专门为其立传。他曾经做过一件改变帝国命运的大事:汉顺帝死后不久,冲帝也随即夭亡,继位的质帝只有八岁,聪明伶俐,但是缺少社会经验,竟然当面说外戚大将军梁冀是跋扈将军。梁冀心想这小子不服管教,小时候就敢骂我,长大还得了,于是把质帝毒死了。

    皇位再次空缺,王公大臣们都推荐清河王刘蒜,说他天资聪明、品德高尚,又和皇室血缘关系最近,适合继承皇位。当时朝野上下,莫不归心,梁冀也迫于舆论压力,准备要同意了。毕竟择贤而立,对国家对百姓都好。

    然而曹腾却不这么想,他曾受过刘蒜的怠慢,因此怀恨在心,于是深夜造访梁冀,建言道,大将军您的家族世代皇亲国戚,执掌朝政,又有众多门客,这些人鱼龙混杂,里面难免会有一些奸邪小人打着您的旗号作奸犯科。清河王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严明了,他如果当了皇上,将来肯定会追究您的罪责。依我看,蠡吾侯刘志为人老实忠厚,不如拥立他登基,将军您可以长保富贵。

    梁冀一想,是这么个道理啊,我要当权臣,就应该选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啊,怎么能找一个精明强干的呢?诸臣误我,幸得曹公公及时点拨啊!于是第二天朝会时,梁冀态度强硬,力排众议,宣布拥立蠡吾侯刘志为皇帝,是为汉桓帝。他和他的继任者汉灵帝,并列东汉最昏庸的皇帝。

    一直以来,外戚与宦官都处于斗争状态,曹腾却与梁冀实现了合作共赢,真是难能可贵。政治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双赢,曹腾算是玩明白了。也正是凭借拥立之功,曹腾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在对待士人上,曹腾表现得更加出色。史书说他善于举荐人才,不忍心看见贤人能士被埋没。他看人的眼光很准,举荐的种嵩、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溪典等人,后来都位至公卿。更难能可贵的是,曹腾施恩不望报,从未因此而自夸过。这其中最具戏剧性的是种嵩,种嵩此前担任益州刺史,有一天截获了辖内蜀郡太守写给曹腾的书信,上面写了一些致敬的话语。根据当时的朝廷体制,外官不得结交太监。种嵩于是上疏弹劾曹腾和蜀郡太守,要求将他们免官治罪。皇帝却说,这封书信是从蜀地寄来的,曹腾又没有回信,这不是他的过错。曹腾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但没有忌恨种嵩,反而认为他正直不阿,敢于直言,对其关照有加。种嵩后来官拜太尉,曾对人说道,我今天能够位至三公,都是曹常侍的恩德啊!你可以说曹腾胸襟宽广,也可以说他政治手段高明。总之,他在士族圈子里的名声很好,建立了许多高质量的人脉关系。

    除了上述这些士人外,曹腾还动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大力提携族人。比如,大家熟悉的曹仁曹洪,他们的先人都是凭借曹腾的余荫进入东汉官场,曹仁的祖父曹褒担任过颍川太守,父亲曹炽担任过侍中、长水校尉;曹洪的伯父曹鼎担任过尚书令,这些人爬上高位后,又不遗余力栽培自己的子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曹腾的发迹,把整个曹氏家族的社会阶层都拉升了。

    正是因为得到外戚和士人的一致认可,同时又安插了不少宗族子弟在朝为官,占据要职。曹腾得以安全着陆、光荣退休,并且福泽绵长、荫及子孙。是的,宦官也可以有子孙。允许宦官养子,正是从东汉开始的,当时的宦官高官厚禄、权势熏天,积累了天量的社会财富,他们的爵封、财货都需要人来继承。最后导致皇帝也不能不承认太监养子的合法性,下诏宣布,允许宦官收养继子,其后代可以一直继承爵位和封地。

    曹腾于是收养了一名养子,取名为曹嵩,曹嵩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凭借门荫入仕,他性情敦厚、小心谨慎、为人忠孝,很得时人称许,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等高官,并继承了曹腾费亭侯的爵位。曹嵩后来有点官迷心窍,竟然花了一亿钱买了个太尉当。

    “三公”也能花钱买啊?

    是的。汉灵帝时期,天下大乱,四处用兵,又恰逢大疫,宫殿失火,朝廷的财政状况异常紧张。皇帝和宦官们为此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开源渠道,那就是卖官:刺史、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还有茂才、孝廉这些位置都可以卖,卖官得来的钱用于支付军费和修建宫殿,大郡的太守位置市价达到二三千万,其他位置根据官职大小而定价,一分钱一分货。所以曹嵩买官,是响应国家号召,非常光荣。

    可惜曹嵩的这个太尉当了不到半年就被罢免了,倒不是他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汉灵帝非常注重效率,要曹嵩赶紧把位置腾出来,好给下一位买家,赚取更多收益。这是一条潜规则,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可见曹嵩花大价钱买来这个太尉,不是指着靠它发财的,纯粹是为了过一把“三公瘾”。他舍得砸一亿钱过干瘾,保守算,家底至少得有十个亿。老曹家有钱啊!

    爸爸是三公,儿子的仕途自然一片光明。曹操二十岁时就举孝廉为郎,起步就是洛阳北部尉,伟大首都的公安局局长。据曹操自己后来回忆,和我同年被举为孝廉的人里,有好几个都五十多岁了,人家都不觉得自己老,个个干劲十足;我即使现在辞官回家,隐居个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了再出来,也就和同年们现在的年纪差不多嘛,不算太老。曹操这是比同龄人少奋斗了二三十年啊!

    综上所述,曹腾给曹操留下的是光明的政治前途、巨额的社会财富和丰富的人脉资源,为曹操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是曹操为官后,却总是和宦官集团作对。前文提到,他担任第一个官职叫洛阳北部尉。尉是掌兵事或刑狱的官,汉时,郡有郡尉,县有县尉,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大县设两名县尉,小县设一名,而洛阳、长安两座首都则可以设四名。史载,洛阳有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尉,曹操做的就是洛阳北部尉,他到任后立即派人修缮四座城门并整顿秩序,又专门订制了十余根五色棒悬挂在城门左右,对外宣告有违反禁令者,不避权贵,一律乱棍打死。灵帝宠爱的太监蹇硕的叔父夜里在宫门行走,触犯门禁。曹操正好要杀人立威,一声令下就让他命赴黄泉了,从此京城的这些达官贵人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曹操后来在议郎任上又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上书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人鸣冤。当初窦武、陈蕃图谋诛灭宦官,却被宦官反杀。现在曹操想要为他们翻案,这不是在打宦官们的脸吗?汉灵帝将十常侍比作父母,常说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做儿子的肯定要维护父母,怎么可能采纳曹操的意见。二是弹劾三公。事情的起因是汉灵帝下了一道诏书,要求三公举奏那些治理州县不力或被百姓编歌谣讥讽的官员,将他们全部撤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倾听群众呼声,整治作风问题。但是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太尉许戫和司空张济出问题了。他们巴结权宦、徇私枉法,只要是有十常侍背景的官员,即使再怎么贪污纳贿,他们也不敢检举;最后竟然抓了二十六个边远小郡没有什么靠山背景的清官、好官来抵数。这件事情实在闹得太不像话。曹操愤而上奏弹劾。皇帝这次倒是听进去了,把许戫、张济二人臭骂了一顿,还将那些被冤枉的官员们都提拔为议郎。

    虽然屡屡得罪权贵,但是因为家族背景过硬,曹操居然又升官了,这次当的是济南相。济南国有十几个县,这些县的官吏大部分都依附宦官,贪赃枉法,搞得地方民不聊生。但是因为后台太硬,此前的历任国相都不敢惹。但曹操是个不怕事的人,一到任就奏报朝廷免掉了其中八位县长的职务。这些人可都是走了十常侍的门路才搞到的乌纱帽啊!

    他甚至也支持何进诛杀太监,只是没有袁绍他们那么偏激罢了。宦官们怒了,一次两次还可以理解,现在看来,曹操针对不是某一位太监,而是在座的所有太监!曹阿瞒,你爷爷是我们的老同事,你也是官宦…啊不,宦官之后,你怎么处处与我们作对,你的屁股到底坐到哪里去了?

    其实曹操想要的就是和宦官集团彻底划清界限,此前的种种作为,都可以看作是向士人阶级递交投名状,他要洗白自己,褪去“赘阉遗丑”的外皮,进入贵族阶层。那么曹操此举,是否意味着对祖父曹腾的背叛呢?

    不是的,因为曹腾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洗白啊!自己当年那是因为形势所迫,无奈之下,只好断了子孙根,进宫做了太监。现在好不容易混出来了,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孙跻身清流。所以他安排兄长、子侄都做了官。他怎么不安排几个族人净身进宫,壮大宦官阵营的实力呢?说白了,太监自己心里也瞧不起这份职业。正如黑帮电影《教父》,第一代老头子柯里昂靠走私等非法手段发迹,却希望第二代迈克尔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做规规矩矩的生意,娶家世清白的姑娘,当一个上等人。

    曹嵩后来斥巨资买了一个太尉,很有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沛国曹氏也出了一位三公了,总有一天,这个家族也会像汝南袁氏一样,为世人所尊敬。后来果然曹操也当上了司空,后来又被拜为丞相。曹丕接了曹操的班,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大汉丞相。这时候,曹家已经三世三公了,眼看就要追平汝南袁氏了。很可惜,到了第四代,在曹叡这里断了。

    这个曹叡是怎么回事啊?怎么在他这里掉链子了?原来人家刚参加工作,干得就是皇帝。三公都是给他打工的!太监家里干出了个皇帝,沛国曹氏是中国历史上的独一份。

    前文花费了很多篇幅讲述曹腾的生平,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曹操。水有源,树有根,曹腾留下的政治遗产,为曹操的事业起步提供了重要帮助。换句话说,曹操后来的成功,是建立在祖、父两代人努力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就跟随曹操一起开启他的讨董之路吧!想知道曹操在讨董战争的具体表现,请看下回:陈留起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宦官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km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