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我命令自己每天像小学生一样抄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昨天朗读两遍,抄写两遍;
今天朗读三遍,抄写两遍。
为什么呢?
因为我发现自己过去心心念念读过也背诵过的《荷塘月色》都读错了,完全没有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事情来源于最近的一个争论。有人说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大师的语言;而另外一方就说,语言是没法学习的,应该学习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四梁八柱。随即,就拿只要上过学就一定读过甚至背过的《荷塘月色》出来说事。
大意是,荷塘月色是篇散文,作者一开头就把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写出来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还要强迫自己坐在院子里静一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个忽然,就是作者心境的改变。没有“忽然的想法”就没有动机出门,也就没有这篇著名的散文。
我们写作的时候,如果能抓住这种变化,也就有了写作的素材:比如昨天我做梦,梦到了一个去世多年的老朋友,他让我想起很多曾经的岁月;翻看老照片,突然想起法国旅游时的趣闻趣事;听一首老音乐,突然想起18岁那个夏天,班里唱歌的帅哥,他在异乡还好吗?
还有,看文章要学会钻进作者的脑子里,不仅看到作者写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到作者没写出来的心思。
文章里有一句:“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感受一下:夏天的晚上,天气很热,心里颇不宁静的你,勉强自己安静的坐在院子里乘凉,可是墙外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嬉笑声,你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想起苏东坡的那句诗词:
墙内秋千,墙外行人道。
笑声不闻声渐悄,
多情反被无情恼?
朱自清在这里是不是还藏了一句多情反被无情恼?自己内心沸腾煎熬,而孩童们在墙外没心没肺地嬉戏打闹,越发增添了这种内心痛苦?
看到这里,我折服了,最后只能按照作者的建议,每天抄写自己喜欢的文章,抄很多遍,直到自己一直抄写到能够摆脱字词的纠缠,抄写到能默默感受情绪从头到尾的一气贯通。在这个过程中,也请一次次感受完成一整篇文章需要怎样的体力和心力,以此破除对寻章摘句的痴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