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大哥
我念小学的时候刚好是二十一世纪初,作为千禧年之后成长起来的人,我时常觉得自己错过一个很好的时代。
那个时候镇上才开第一个网吧,多数是痞气的初中生出入,我几个姐姐当时也在念初中,时常听她们讲起一些有趣的事情。其中最常听到的,是关于我们一个邻居。据说他在学校虽不念书,但是人缘很好,身边簇拥着一帮小弟。他们打架抽烟,与老师唱反调,半夜爬围墙出去上网,当然,还有各种谈恋爱。以至于当时我把他视作人生的标杆,要知道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古惑仔,英雄主义荷尔蒙散发的结果是,每天都看奥特曼。
我奶奶家对面住着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哥哥,自然就变成了儿时的玩伴。只记得当时他下象棋很厉害,在那个大家普遍贫穷,他们家非常贫穷的年代里,他的父亲能够愿意让他拥有兴趣的自由,想必也是对他寄予了厚望。
我们经常去河里洗澡,小孩子对水充满热爱,没有一点抵抗力。由于他在我们这群孩子之间年龄最大,自然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他说这片树林就是我们的基地,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我们以后就把这里喊作老地方。那个时候香港警匪片很流行,成龙红遍大江南北,我觉得我找到了组织。
没过几年,非主流风格忽然吹起,他紧跟时代潮流,一袭红发出现在我们面前,羡慕的同时,我们又暗自感叹自己没有这种勇气。
读到的故事
之前年少的时候,很喜欢看韩寒的书,他书里的少年都是桀骜的,就像他自己二十几岁的样子,飘逸的长头发下,是不羁。《长安乱》是诗意与传统的江湖,《像少年啦飞驰》模糊又不安,《1988》是小姐与嫖客的故事,就连《三重门》里面的林雨翔,也有浓郁的侠义气息。
后来看蔡崇达的散文,他写的是九十年代末福建沿海的平常生活,在那潮湿的海风里,是市井之间,一家人的喜怒哀乐。
网易有一个专栏,叫网易人间。里面的故事都像《江湖儿女》,用白描的方法,写的是令人动容的真实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用文字亦或是影像的方法展现出来,让人有一种平凡的厚重感。
有人说“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但是朴树又说“我曾经看过山和大海,也看过人山人海,直到最后才发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江湖儿女》的最后一个镜头,斌斌留下一句“走了”就走了,巧巧在粗劣的摄像头画面里,靠着墙,不知道是否在哭泣。
江湖儿女,平凡也是最后的答案么。
关于贾樟柯
贾樟柯是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作家电影的味道。无论是早期的《小武》还是这部《江湖儿女》,都有很浓重的自我风格。但是这些年来他的电影变化,从侧重写虚逐渐变化到写虚与写实各半。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之前的那些作品都艺术感太浓,走意识流路线,而从《天注定》开始,他的作品就已经在商业与艺术间找到了平衡(尽管《天注定》因为各种原因没能上映)。
贾樟柯最大的争议性在于,有很多人说他是“卖国求荣”,把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不堪,拍成影像,拿到国外的电影节上获奖。特别是当《天注定》在戛纳电影节活得了最佳剧本奖那一年(那一年的评审团主席是斯皮尔伯格,李安是评委之一)。其实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细究就知道是空穴来风。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标杆人物,贾樟柯一直以来就受到很多关注,许知远说他是现在导演当中,最有江湖气息的一个,并且,令人惊讶的是,他可以在江湖人跟读书人的身份之间,自由切换角色。
真的很酷。
江湖儿女们
电影里最令人感动的镜头,是巧巧从狱中出来,在奉节,一个江湖艺人送给她一支玫瑰。困在笼子里的老虎跟狮子,就像她与斌斌,曾经叱咤风云,如今却是各自的囚徒。
电影配乐响起,“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大家都越不过的是人生的沧田桑海。
中秋节的时候,我表哥跟他的同学们聚会,我跟着一起去了。在酒桌上,曾经他们这一群据说是学生年代最野的孩子,如今都成家立业各自各自安分起来。
提起的只是当年的姑娘,却没有人说当年的大哥。
那个跟我姐姐同学的大哥,在镇上开了第二家网吧,因为赌博欠了赌债去借了高利贷,被人逼急了到派出所喝了一罐农药,后来就没有听说下文,至今没有听过他的消息。
我奶奶家对面的大哥,初中辍学外出打工,在外面当网管,参与斗殴,被人意外杀害。我偶尔还会见到他的爸爸,浑浊的眼睛,看不出悲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