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每天跑步不低于10公里,已经22天了。期间,有过激烈的思想挣扎,几度想让自己休息一天,甚至找出种种原因来劝慰自己。
当端午节不期而至的雨浇灭了当日跑步的念头后,那一刻,我躺在床上无比的惬意。窃窃私语:上天眷顾,给了我一个跑休的机会。可就在一念之间,又嘀咕起怎样完成本月300公里的跑量,一种雨中奔跑的冲动便油然而起,想想汗水、雨水裹挟着身体的感觉,便又萌生退意。人到中年,身体不能再肆意经历风雨,便找出《皇帝内经》重温:“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预防很重要,还是算了吧。身边已经有同事中年患病,累及家人。跑步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在和自己较真的同时,还是要遵循规律。尽管也曾经做过目标风险分析,并有意识每天多积累些跑量,当“下雨”的风险真正出现时,还是要“因势而动”,调整好下一步的跑步策略。跑步也蕴含着许多管理学的道理。
是不是患有“强迫症”呢?我也轻轻问自己。目标驱动,是我自律的抓手,骨子里却是对时间的敬畏。这几年,总有种世事变迁、过客匆匆的感觉。曾经见过的人,有的在生活的画面中消失,有的不可能再相见,只能在记忆中想起;曾经经历过的事,又一另一种形式上演,只不过换了个别角色而已。“你方唱罢我登场”,会一直延续下去,似有轮回。
王小波曾经说,人的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运动,恰恰是解决这种痛苦的最简单的途径。不经意间爱上奔跑,原来是给“无能”的自己,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在这种“鹰之重生”的年龄段,人生大局已定,边缘重生,常常有种无助的沧桑感,仅有的信心,也被他人刻意羞辱碾压,几乎丧失殆尽。如果不想苟且偷生,依然怀揣着“诗与远方”,只有用跑者的自律、坚韧、执着、专一来“疗愈”。
奔跑是一件孤独的事。长距离的奔跑,不同时间段和路程,心理的起起伏伏都会不同。有信心满满的时候,也有放弃目标的动摇时刻,在两个自我的对抗中,一方总要服从另一方。尤其是在没有任何给养和帮助的情况下,那种自我管理和内心挣扎、绝望总会是刻骨铭心的,目标、精力、体能该如何分配?考验着自己的心智,各种人体器官的协调,仿佛能真切地触摸感受到“心与形体”的相依。
奔跑者也是自由的。到了这个年龄,已经不喜热闹,如果有可能,自己喜欢一个人和自己相处,从日出到日落,偶尔会看一眼白云,听听风吟。其实,跑步也是“放牧”自己心情的方式,马路或者跑道上,可快可慢,完全听命于自己,不必仰人鼻息,看脸色行事;不必结伴,可以一人驰骋;可以听歌听书,可以胡思乱想,可以回忆往事。有时也会有奇怪的现象发生,常常会在20多公里后的某个“撞墙”处,大脑会自动跳出多年前已经忘记的人和事,有甜蜜也有苦涩,满满的生活味道,挥之不去。
奔跑,是生命的本质。动物世界里奔跑是生命的主旋律。当某一天你跑不动了,生命也燃烧到了尽头。其实,奔跑无非是提醒自己,无论现实多残酷,你都别后退,也无法后退。不管你跑或者不跑,时间就在那里流逝,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