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惑”?——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模式,那又怎样提升呢?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心智模式,就得从这四个方面同时下手。
这和“乔哈里视窗”里面所谈到的:“我-我自己的内在”、“我-我的外在”、“你-你的内在”、“你-你的外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即我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第二,其他存在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第三,我在其他存在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第四,我所看到的周遭世界又是怎样的。
01、认识自己
这是我们自己能够掌握的、可以看得到的东西,但实际上并没有想的那么容易。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你得能够知道自己,这才是最明智的方向。也叫作“内心旅程的完成”。
坎贝尔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英雄之旅》,专门讲英雄的塑造,一个英雄的成长过程,不是他征服外在世界的过程,一定是完成了自己的内心之旅,和自己达成了最终的和解。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完成这样的“英雄之旅”,去了解和完善自己的内心,解决内心中隐秘的问题。但其实,我们经常又是一个人在机械地生活。
不妨这样来理解:我们既是“程序员”又是“计算机”。好比在生产线上生产东西,这是一个程序,给自己写了一套程序,这是计算机的部分。同时也知道自己在做这个事,即“程序员”。
所以,我们得能够调动出自己裸露的注意力,就是完全投入地在关注自己的念头,知道你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觉醒”,否则的话,就是机器人在生活。
书中有一段话说:“念头的好坏不是问题,真理、真实、上帝、涅槃是不会被思绪找到的,因为思绪属于意识确立的存在层次,而不是自我意识确立的更高层次。在后一层次,也就是自我意识确立的这个层次,思绪有其合理的地位,不过是从属地位。思绪不可能导向‘觉醒’,因为关键就是要从思考中觉醒过来,进入寻求之中。思绪可以提出诸多问题,它们或许都很有趣,但它们的答案并未让我们醒觉。它们被称作‘妄念’。”
作者说,想要觉醒,就意味着要脱离“计算机”,成为“编程人员”,不那么惯性地生活。而应该站出来观察自己、觉知,这是第一个维度。
02、认识他人
第二个层次,就是认识别人的想法。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困难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说话者必须准确地知道他想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想法。”
“第二步,他必须找到可见的手段——姿势、身体活动、言辞、语调——他认为这些手段足以将他‘内在’的想法‘外化’。这一步可以称为‘第一次转化’。”就像我坐在这儿使劲地跟你们讲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在努力地做第一次转化,我觉得我的语言已经尽可能地把我心中所感受的讲出来了。
“第三,听者必须准确无误地接受这些可见的手段,这不但意味着他一定得准确地听到对方的话、听懂对方使用的语言,还意味着他一定得准确地把握对方使用的言辞手段。”
“第四步,听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将他接收到的多种沟通手段合而为一,把它们变为思维。这一步我们称之为‘第二次转化’。”
也就是说,我觉得我把我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了,到了对方那里被转化成什么东西,尚未可知。所以,人想要识别别人的想法,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除非是用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内心在交流。
请注意,第二层次的认知,是来自于第一层次的。意为:如果对自己没有观察,对自己没有觉知,不了解你的内心,你也很难了解别人的内心。
明天继续分享4个层次中的后两个层次:“认识他人眼中的我”和“认识这个世界”。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