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期学员,加入慢学校的初衷很简单:想要开始自我成长,为9年后的转行做准备。我从一位上海一土志愿者群里认识的网友朋友圈里得知了二期招募文,当天立即填写了申请。我不是冲的安猪校长去的,我完全不认识安猪校长是谁,我知道很多人是冲着他去的。我是冲着自我成长去的。
在我参加慢学校第一次线下聚会的时候我得知:慢学校中部分成员是基于“学习的原理”的共读而互相认识的。在我看来慢学校的前身可能是讨论成人如何学习的社群,简单来说是以学习作为主题而开展的。在我参加的新手训练营活动:梁甜作为组长发起的《深度工作》共读,每日思考打卡等,我都非常能接受,主动性也很强。在那两个月里,我知道了什么是线上,陌生成人,共读一本书的学习形式。周会的形式体验对我印象很深,我第一次在业余时间与那么多陌生人语音开会。TRELLO这样的社群学习工具也是我第一次使用,我在努力适应,所幸我坚持下来了,没有反感,也越来越上手了。我发现慢学校中的运营机制中:1个月中有不适应可以退出,每日思考打卡不到多少天数要退出和共读一周没有输出卡片的强硬机制,对一些人很需要,对我很适用也不反感,在我看来这是正合我意的事。
成为正式学员后,我收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发起或参与一本难书的活动。我成为继邓老师之后第二个发起共读一本书活动的组织者。我挑选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成为发起人需要做很多新的尝试比如适用TRELLO,建立卡片,组织周会的流程和群规,发起周会,坚持周会记录等,我在其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幸运的是,这本书我之前读过,参加过工作坊,我有基础,发起是因为我认为这本书的难点在于实践,颠覆我们传统说话方式的实践,类似于学一门方言。共读发起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我认为在慢学校的学习真是和我以前的学习完全不同,我很疲惫,但也很兴奋。因为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没有任何外界压力在逼迫和阻碍我。在这个共读活动中,我学到了不少:1.共读不是个人秀,不能只满足自己的分享欲,要把权利下放给所有人。让社群中的其他人也有机会释放分享欲。2.这本书中的内容还有更多挖掘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辛苦的过程中尝到了“可能的自我”的甜头。
《非暴力沟通》直播后,我加入了LANCY发起的《新教伦理》小组,当时的想法是1.我当了两个月的权威,可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想回归成员身份,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做的。2.我对鲁锋感兴趣,想和他一起学习,看看他是怎么读书的。经过那次共读,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在慢学校的学习方式:利用感兴趣的书本内容和感兴趣的人这两个双动力来开展学习。为此我还在那时认真分析了72名社群成员的基本情况,找到了二八定律:八成的成员是从事与教育行业相关工作的,二成的成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我得出结论:我要和那二成的在江浙沪皖地区(我活动范围区域)的成员进行深度交流。我的直觉告诉我那二成的成员和我是一伙的,我们不是为了教育和教育工作而学习,我们是为了自己想要成长,想要转行才学习的。
之后我加入了欢欢发起了《亲密关系》的共读活动,原因也是我的双动力作用。这次参与给我的收获是:1.我逐渐形成了以共读作为输入,以具体实践作为输出的学习方式。当时我给自己的大作业是:组织和安排一次我与老公的令人难忘的约会。由于是亲密关系,也有长期主义的影响,我把那次约会和我们的结婚纪念日结合在了一起。我相信做过一次结婚纪念日规划后,明年还可以再翻新花样。这个实践的难点在于长期主义。2.我逐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都和关系有关:与自己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职场的关系等。共读结束后我写了一篇8个月总结,明确了我在慢学校多元关系主题的学习方向。
参与慧冰发起的《实践社团》后,我惊喜地发现慧冰是个思维清晰,执行力强,有个人领导力的组织者,我很愿意在她的启发和带领下学习。这次共读让我明确了:1.跟着慧冰感兴趣的主题学习是个不错的选择。2.拥有实践社团中的三要素和七原则的视角是非常珍贵的。我给自己的大作业是参与了两个新成立的社群,参与、体验和观察这些社群是怎样运作的。一个是丽萍发起的心信项目,另一个是父母效能训练的线上实践项目。两个社群给我带来许多令人难忘的感受,实践社团的视角无疑给了我“宝具”的加分武器。
2018年最后两个月我发起了《游戏力》共读,我的初衷是克服我不愿意与孩子们游戏的心理障碍,以每日亲子游戏10分钟打卡作为输出形式,建立亲子游戏栗子清单。在共读过程中,我之前参将与和发起的共读的各种经验都运用到了这次组织共读中,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如我汲取了《非暴力沟通》共读中发起者作为社群学习的最后保障的原则,在成员积极性不高,参与周会不足的时候,在私下积极向成员询问感受和体验,寻找可以让成员更舒适和提高周会时间效率的可能性;汲取了《新教伦理》中专家助力的灵感,我每天在群里发布本书翻译者李岩老师的《天天游戏力》音频,希望通过专家来给我们的共读增添专业性;汲取了《时间社团》中观察社群氛围,注重成员间公开和私下时间的沟通,积极撮合不认识成员间互相“勾搭”,以达到社群的凝聚力。我很自豪地说:我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因为我一开始就没有把目标定的太高,我的心理负担会小很多,也容易达成,进而不会损害我的内心自洽。进行《游戏力》直播我同样没有把期望定的太高,我只想达到两个目标:1.将自己共读两个月的感受和变化向大家展示出来2.作为可视化的仪式感进行记录。我对直播内容的高度和深度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我也没有那样的心理包袱。
总之,这一年的学习我个人收获是很大的,最大的收获是通过这一年辛苦和投入的学习,让我养成了3个月参与或发起一次共读的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自信,寻找到了将来转行“可能的自我”的模糊图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