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追梦的少年,都是偏执的梦旅人。
曾幻想着北上广的生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左手提着公文包,右手拿着一杯星巴克的咖啡,进入高级写字楼,跟过往的同事道着早安,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看着窗外高耸的大楼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开始一天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觉得,趁着年轻,就应该去北上广闯一闯。
从上大学开始,离开家,就会被人问道:“你是哪里人?在家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来这里?”好像这就是生活在北上广人群间独有打招呼的方式。
有人说过,这里是成就梦想的地方,也有人说过,这里埋葬着无数人的梦想。也许我们所谓的梦想,太过于功利,我们不过是想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愿意拼搏的人。又或者是别人告诉他,牛逼的人都去北上广,于是便去了,人云亦云罢了。
很多人都发誓要逃离北上广,但是一到周一,还是要和往常一样:背着电脑、喝着豆浆、地铁安检、挤早高峰。所有人都是一样麻木冰冷的看着手机、眯着眼睛、到站下车、直奔各楼。
当你加班到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突然跳出一条狗都得吓得半死,打开房门,也就简单的一张床,想找个人说说话,却又担心朋友们都已睡着。
有时候你一个人突然找不到自己来到北京的理由。但却不敢轻易回家,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害怕收到亲戚嘲笑的目光,更害怕听到:“早知道,你还不如安心考研、考公务员。”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有一个阴暗的视角:许多人去北上广就是为了逃离原生家庭。
逃离,是个不准确的说法。
从生物繁衍角度,个体成熟后,脱离母体,脱离原有的环境,这是很自然的事。只不过我们的观念落后太久。孩子一旦想做回自己反而十恶不赦。
所谓的逃离,不过是正常回归罢了。那些成人后还被父母牢牢控制的巨婴才是不正常的。我今年也已经二十岁了,自诩已经长到了可以明白父母其实也有许多苦衷的年纪了。但听到妈妈那句“你怎么还不懂父母的心”的时候,整个人都委屈地恨不得立刻在这个世上消失。
或许你不太愿意提及“原生家庭”这一个词,但谁也没有能力去摆脱它。不排除有人借着父母的资源平步青云,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似乎父母成了你内心向上一阶层打拼的拖累。
你可以跟讨厌的朋友绝交,可以跟不求上进的对象分手,但没办法拒绝逼你结婚的妈妈,左右你事业的爸爸,对你对象评头论足的七大姑以及每次见面都要吹嘘你表哥已经多么牛逼了的八大姨。
北上广有着拥挤的交通、高度的竞争、污染的环境、陌生的人群,这里的人际关系冷漠而有效。大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来到这里,忙于关注自己的人没有精力和意愿讨论别人的生活,自然而然地尊重了中国文化里欠缺的的界限感,想必这正是当代年轻人想要的。
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似乎我从小就形成了一套自我防御机制。朋友也好伴侣也好,不管我和你再怎么亲近,我心里都有一个绝对自我领域。这块领地完完全全只属于我自己,在这块领地之外,我们可以吃饭喝酒蹦迪唱K,但是你不能往前踏进一步。哪怕只有一步,我也会迅速消失再也不见。
也许是运气比较好,这些年朋友来来去去,留下来的人似乎也已经坦然接受了我的这种状态,愿意对我敞开心扉,也愿意尊重我的私人领地,并且愿意和我常常久久做朋友。
父母是生你养你的人,你是你自己。你的前半生可能由父母的干预为主,但后半生以你自己的意愿为主。
有人问:如何逃离原生家庭?
我觉得逃离不了,人一辈子就像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就算阳光下的我们看起来如何充足快乐,内心的伤口却难以愈合。但是这种影响可以相对削弱,最忌讳的就是以此为理由而解释自己的生活,一直停滞不前。
用你自己的脑子来创造你想要的一切,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就是活着的意义。不要绝望,因为这个过程会很幸福而且充满激情,像重生。
这种逃离像是剥皮脱骨,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阴影就像一种潜意识一样。它会影响你的视角和观点!每一次遇到问题,尝试跳出原生家庭的圈子,把习惯性的答案否决掉,再寻找新的答案。
多与外界接触,了解正确的方向。接下来,就是自立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内心强大,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说不,慢慢地生活就按自己的方向发展了。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