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十二个字是哪些字呢?那就是关于德行方面的“孝”、“悌”、“忠”、“信”、“礼”、“义”、“廉”、“仁”、“爱”、“和”、“平”。
以前不知听了多少遍,也读过无数遍,但是它们的真实含义在心里有时似懂非懂,就算懂了也不够明确。经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如何去落实。知道很多是很好,要是能做到就更好了,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老师说。孝是做人的根,悌是做人的本,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枝干,仁爱和平是做人的花果。落实十二个德目,就是顺应天性。
从“孝”来看,只是在家事奉父母,事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真不容易,因为我们觉得难得放假回家一次,还想睡到自然醒呢。想要自己舒舒服服好好休息休息时,恐怕事奉父母的机会就散失了。所以回到父母身边也一样要早起,同父母一起做做早餐或者自己做好请父母吃,那就真正开始事奉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事情,听父母的唠叨或者做其他事情,就看我们是否有视思明听思聪了。
“悌”是什么,是《弟子规》里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尊重长者、尊重哥哥姐姐,友爱弟弟妹妹。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做到了“悌”。当父母看到我们与同辈、长辈、晚辈都能上敬下和,互爱互助,没有尔虞我诈、你争我夺时,那该有多心安呀。
“忠”也是孝,一个对父母尽“忠”,自然而然也能对别人尽“忠”。当我们在工作时从来不会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无论大事小事都与上司有商有量,从来不会只想着自己做主,从来不会想着自己当老大,爬到上司的头上去或者借助权利出卖上司。这就是“忠”了。
“信”,“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一定要赶快做到,首先对父母要诚信。再延伸到整个社会大众以至于世界的百姓,仁爱和平就实现了。
“礼”,“父母呼,应勿缓”,对父母非常恭敬、礼敬。“晨则省,昏则定”,都是礼敬的态度。
。“义”,有恩义、情义、道义,“丧三年,常悲咽”,德行的根本都离不开“入则孝”。
“廉”,廉洁不贪婪,堂堂正正,“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耻”,有羞耻心,“德有伤,贻亲羞”,耻的根本也是从孝这个根而来的。
“仁”是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冬则温,夏则凊”,设身处地为父母的需要着想。
“爱”,“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父母生病的时候,无微不至的爱护、照顾。
“和”,孝子跟父母相处,决定没有一句带情绪的话,哪怕父母不对,也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和颜悦色,心地非常柔软。就算父母一时不能接受,下次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对父母的态度还是一样地恭敬。
“平”是什么呢?“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不能理解还责打我们,也毫无怨言,心态依然平和,这个和平的平就落实了。
这十二个字看起来简单,真正要做到那就不容易了,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一边落实一边去用心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