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的时候看到这本书,本来以为是介绍东京风景的,因为有塑封,所以也无法当下一窥究竟。买到家打开一看,原来是日本的搞笑艺人“又吉直树”写的其在东京生活的100篇小感悟。
又吉直树我是不认识的,对日本的搞笑艺术也不了解。之前读的日本文学也多是村上春树、渡边淳一、川端康成这些。其中尤以川端康成那种哀伤、衰亡的凋落美最为喜欢。但看到最多的反而是渡边淳一,也许是当时图书馆渡边的书最多,也许是他对于男女情爱和性事的描写吸引了当时懵懂的我。至于村上,可以说是我最早接触的日本作家了,青春期偷偷在被窝里看《挪威的森林》的日子也是一去不复返了,还有他致敬乔治·奥威尔《1984》的《1Q84》当是也是一口气读完,是我感受到他才气的一本书。
对于日本,可以说也是陌生的,我离它最近的距离无非是身边的亲朋或好友去日本留学了、去日本游玩了。突然想起,数年前我独自在桂林游玩时,倒是遇到一个会讲少许中文的日本男青年,我们还相伴游玩了半天,那算是我距离日本人最近的时刻了吧,可惜早已消散在人海,了无踪迹可寻了。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啊,这都是什么啊,这样的文字也可以出书?那我也可以啊!”哈哈,不惭愧的说,当时确实是这样想的。因为作者写的完全就是一个十八岁独自到东京追梦的男青年的在东京街头的所遇、所思、所想。
当我看下去的时候,心里开始有些感动,作者太真城了,作为一名艺人,虽然我不知道作者在日本的走红程度,但是就我一个普通人而言,这般赤裸裸的把自己的心碎、失落、自我批评完全展露在人前也是为难的。何况还是在日本。
在我的认知中,日本是一个很讲究规矩和集体性的国度,太有个性的人会活的压抑。书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有那么点特立独行而又敏感的人。诗人都是敏感的人。
好像这四五年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在默默看书,没有人和我谈最近看了什么书,你喜欢看什么书。偶尔有一两个谈话涉及到也是浅尝辄止,不知道是大家不看看书了,还是我没遇到爱看书的人。
看这本书到最后,竟难的的生出一些和作者同病相怜,心态相近的感觉。我曾想过的梦境和比喻的写法,我曾感受过的失落和彷徨,寂静和空虚,与作者不谋而合。也算看此书的一得。
摘录写书中我喜欢的句子:
1.我期望,这个世界不要欺骗年轻人,别把他们当食物吞掉。
2.虽然不是任何人的错,但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会发生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3.高中的生活让我切身体会到人的本性就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时才会奋发图强。人只要有了余力,对谁都会好,而这个好是给予的好,令人愉悦快乐。不过,当我们没有精力他顾时,别人的事情也就管不了了。环境既然如此,一个好人也会被逼的走投无路,但又害怕好人豹变后对自己露出爪牙,经过考虑后所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如果不接受别人的好,也就不会遭遇别人的背叛。
4.回到家后,一边沐浴,一边把发型弄的像奥特曼一样,这时才发现使我扔掉自我意识的场所,其实就是洗澡间。
5.有人会觉得我都是一个艺人了,还这么脆弱,可是一个人十多年一直被社会当成垃圾看待,信心也会消失的。
6.一个男人老想过去是会被别人看不起的。我何止老想过去,简直是背负着所有的记忆在活着。记忆有时甚至会走在我的前头,至少提前两步。
7.人是无法控制梦的。工作上的失败是家常便饭,回到家的时候,丑态百出,这时人就会做梦。
8.有的高尚的作品只能把其深度传达给一小部分人,有的通俗易懂的作品可以吸引大批读者。不过,从作者的立场而言,有市场意识也许只是为了填补作品本身的弱点而已。
9.我是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谁也不会关注我。
10.人一旦陷入了这个状态,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满脑子全是最糟糕的事,这种感觉很可怕。
11.我从十几岁的时候一直到今天,曾经多次被音乐与文学挽救过。不过,不是因为想被挽救而去接触,反倒是因为开心,自己主动接触,结果发现远比我的期待要强大的多,引发了自我爆炸性的震撼,这才意外的使沉沦的内心获得拯救,这个过程一再重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