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脆弱的力量》人生的必需:联结

《脆弱的力量》人生的必需:联结

作者: Maggie心灵成长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10:58 被阅读0次

    联结:关注、倾听与重视的来源

    我给“联结”下的定义是:

    存在于人们之间的能量——当人们觉得自己被关注、倾听和重视时;

    当人们的付出与收获没有受到任何评判时;

    当人们从关系中获得支持和力量时。

    关系产生了联结。

    事实上,从生物学上讲,我们天生需要联结。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需要联结,进而在情绪、生理、精神和智力上维护自己的生存。10年前,若有谁提出“我们天生需要联结”这个观点,肯定会被人看作是新潮概念。今天,联结的需要不仅仅是情感或者直觉,准确地说,它更是一门神经科学。

    在丹尼尔·戈尔曼所著的《情商:人际关系新论》他通过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证实了“我们天生需要联结”这一观点,我们的人际关系塑造了我们的生理结构和人生经验。戈尔曼写道:“即使是最司空见惯的情境在大脑中也能起到调控器的作用,启动我们的情绪。我们在情感上与某个人的联结越强烈,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越大。”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的联结感同样影响大脑的发展和运转。

    []科技也是一种联结吗

    我们需要联结的天性导致联结的缺乏会变得更加现实和危险。有时我们自认为具有联结感。

    例如,科技已经成为联结的冒名替代品,我们自以为与他人产生了联结,其实不然——至少这不是我们需要的联结方式。在科技的疯狂世界里,我们混淆了信息交流和情感联结。我们插上电源,并不表示我们就获得关注和倾听。事实上,这种交流方式意味着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上网玩Facebook,而不是面对面地和在乎的人沟通。不知道有多少次,当我走进一家餐厅时,总会看到父母们在玩手机,而他们的孩子也正忙着发短信或玩电子游戏机。一家人像这样聚在一起又有什么意义呢?

    科技在进步,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却越来越疏远。

    联结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强调的“独”,

    我们认为成功不需要任何人。很多人都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但是当我们自己需要帮助时,却犹豫该不该向别人求助。

    世界上似乎有两类人,

    一类是“提供帮助的人”,

    另一类是“需要帮助的人”,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两者兼具。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除了我想要给予这个世界的是什么,还有我想要从这个世界接收的到的是什么。作为一个人,我们不仅有给予,也有接收,在施与受中成为自己。

    除非我们能够带着一颗开放的心接受别人的帮助,如若不然,我们就永远无法学会敞开心扉地付出。当我们对接受帮助做评判时,也在有意或无意地给提供帮助做评判。

    似乎有些道理,如果我们无法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那我们也无法敞开心扉地付出。我想这种对“接受或是提供帮助”采取的评判,正是“小我”对故事的诠释。

    我之所以从来不需要别人帮助却总是帮助别人,是因为我能从中获得价值感。

    在我崩溃的时候,我需要帮助。我需要有人给我支持、建议,并紧紧握住我的手。向家人的求助让心灵的隐痛得以释放,被阻塞的爱的能量又重新回到家里。我的生活可以崩溃,我也可以不完美,他们可以和我分享他们的力量与智慧。如果联结是人与人之间的能量,那么这股能量应该是双向流动的。

    当我们在扮演“助人者”的角色时,会从中获得优越感和价值感,我很强大,我能帮助到比我稍逊的他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是成功而有价值的;而当我们在扮演“需要帮助时”,似乎从心理上就感觉自己差了一截,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能接纳自己的失败。

    实际上,如果这股能量是双向流动的。那么,在我们身处顺境时,能够善待他人,给予他人适时的帮助与支持;同样 的,在我们身处逆境时,也能够信任他人,接受他人的善意和支持。

    全心投入生活的人生旅程并不是走下坡路,而是一条我们有意选择的康庄大道。坦白说,这种观点也许有些违背当下的主流文化。主动说出自己的故事、感受别人的痛苦、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与他人真实地产生联结绝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

    实践勇气、仁慈心和联结就是面对人生,看着周围的人,可以坦然地说:“我好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脆弱的力量》人生的必需:联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rw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