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期间,即使不忙,也要把时间利用起来,不允许自己摸鱼虚度。忙时更不用说,会累到头昏脑涨。同事有时无奈的笑我“自找累吃”。
节假日,如果一整天都忙于家务和孩子,内心会烦乱。刚刚过去的十一小长假,自认为陪孩子玩的很开心,但嘴里长的口腔溃疡出卖了自己空虚的心。
不把时间填充的有“价值”,自己有时会烦乱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更没有力量平和的面对两个年幼、拥有各种小要求、不时争吵的孩子。
一直认为所有人都如此,直到学习科学育儿,才知道原来上述行为是因为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观不足导致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拥有幸福的家庭,父母爱我和妹妹,家庭氛围宽松,他们懂得倾听我们、尊重我们,很少指责我们、苛求我们。每每回忆童年,我和妹妹都很满足。
那安全感不足,价值观偏低,到底来源于哪里呢?自己非常困惑,直到填写成长经历调研表时才豁然明了。我和妹妹在十岁左右时曾离开爸妈将近两年。不只离开爸妈,还离开了自己从小的成长环境,从黑龙江的故乡来到了山东的姑姑、爷爷奶奶家。她们虽是至亲的亲人,但甚少见面,没有任何感情链接。而且他们脾气暴躁,言语刻薄,安排家务过多,以至于剥夺了我们玩的权利。印象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家务,还被数落、斥责“不中用,只知道吃”等,吓得我们最后连饭都不敢吃多,会主动的去做家务,但依旧被说。有时想,现在家务活无法给我带来快乐,与这段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这两年,我和妹妹过的是真正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小小的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度日如年,几乎夜夜以泪洗面。从父母的宠爱中突然来到异乡亲戚家中,遭遇的种种经历,对年幼的我们,无疑是巨大的伤害。伤害大到记忆选择了自动屏蔽。不是填表都没意识到自己曾离开过爸妈。这多年过去了,和妹妹回忆起,依旧很受伤,忍不住落泪。对我们,那两年是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两年后,虽然父母来到了山东,但是因为学籍等原因,我和妹妹继续在老家上学。我因为初中考上了一所住宿学校,摆脱了那个不是家的家。妹妹则继续煎熬地“寄宿”,直到小学毕业才回到父母身边。
写下这些,是想呼吁天下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尽一切努力陪伴在他们的身边,不要让孩子做留守儿童,不要过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童年,没有大的创伤,长大后有勇气、有力量去爱自己,去从容的生活,去爱这个世界,去面对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