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执教了一节研究课,是1年级下册2单元的第1课,《我们知道的动物》。
这节课自己试讲了10次,听了别的老师上过3次公开课,所以对这节课的分析也算自己有史以来最深的一次了。因为反复地打磨和思考,我有了这些想法,记录在这里,提醒自己再教本课可以避免这些“坑”,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学有所获。
聚焦环节,注意2个方面:
1、出示一些动物图片替换让学生自己说知道的动物。本课需要学生观察、汇报、记录和交流,时间会很紧张,所以在聚焦环节要控制时间。可以把书上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和喜欢的动物改成播放多种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名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呈现了学生已经知道的动物,还节约了时间。
2、给学生呈现的图片需要包括哺乳类、昆虫、鸟类、鱼类四大种类,让学生去感受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再揭示课题。
探索环节,注意4个方面。
1、学生对理解什么是特点,有困难。
一年级的孩子搞不懂什么叫特点,直接讲,他们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什么叫做特点,例如:让生根据身体的典型特点去猜一猜斑马和熊猫,初步感知动物特点。再选择蚂蚁等典型的动物,全班一起观察,去进一步认识动物的特点。
2、选择一种典型动物,示范观察。
因为这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观察动物,如果让他们独立观察,他们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老师要带着他们观察一次。应该选择身体外形特征典型、常见的动物,比如:蚂蚁。学生在汇报他们观察到的蚂蚁特点会是混乱的,老师要把蚂蚁的身体特点、运动、吃食、交流、生活环境等特点抓出来,明确告诉学生。学生才能明白,这些属于动物的特点,才会学着迁移着去观察其它动物的特点。
3、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图记录动物。
本课需要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但这里的记录和一年级上册画植物不一样。画动物,是画这一类型动物的身体特点,所以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可以这样处理:出示一只画公鸡的图画,再出示一张公鸡的简笔画。明确告诉学生,在科学课上是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动物的身体特点。
4、先观察讨论,后记录
根据我们上课的经验,学生分组观察一种动物的时候,教学的顺序应该是:先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后打开活动手册进行记录。如果把观察和记录放在一起,一年级的孩子他们会跳过讨论,直接就开始记录。这样的话,他们容易只去关注动物身体外形这一种特点,等后面研讨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时,就会感到困难。
研讨环节,注意2个方面:
1、研讨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答案是不固定的,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研讨生成。虽然不是固定,但是老师一定要去引导和提取相同特点,让学生在这节课结束后,能说得出动物具有几个相同的特点。
2、“玩具熊是动物吗”重点要让学生说理由。
“玩具熊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指向“动物是生物”这个概念。一年级学生判断玩具熊不是动物,不存在问题,这里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