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作者: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 | 来源:发表于2020-12-24 22:22 被阅读0次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就是南宫适,“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评价他,国家政治清明,他能抓住机会做事。国家政治黑暗呢,他也能避祸,不会去跟昏君死磕而掉脑袋。

“南容三复‘白圭’”,“白圭”,是指《诗经》上的一句诗:“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上面有斑点,还可以把它磨掉。说话如果说错了,就没法挽回了。

言语易伤人,也易招祸,要特别特别小心谨慎,南宫适就成天像念经一样念叨这句诗,提醒自己慎言。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孔子听见了,认为他稳重可靠,可以托付终身,就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了他。

明朝大儒方孝孺因不为明成祖写继位诏书,多了一嘴,结果被破天荒灭了十族,教训惨痛。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来先复习一下昨天所学习过的内容。昨天是讲的孔子的一个感慨。“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在论语里面要说到什么哉的时候,就是非常大的感叹了,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这里就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这是一种极致的褒奖。

这褒奖的是什么呢?他的孝顺。是用“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来给做注解的,但这里背后有个故事,就是鞭打芦花。

最感人的就是闵子骞在受到虐待被父亲发现了之后,父亲想休了她的继母,他说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就是我的继母在这儿,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继母被赶走了,那么我们三个孩子都孤零零的了,为什么?没有母亲了啊!就这么着既感动了继母,也感动了自己的父亲,还感动了兄弟,当然了,也包括许多家庭。

他起到了一个模范作用,因为他的格局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就是我受亏了,有机会了我一定要报复一下,你走了我就不用受苦了,而他不是。

他看的是整个家庭的全局,继母再不好他也是母亲,她不疼我,但是她疼两个兄弟啊!父亲也需要啊,有个伴啊!

大家想一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这样维护他的继母,他继母怎么能不感动呢?人关键是观念问题,观念一改变,一切都好说了,从此由原先的受虐待又变成了被加倍疼爱。

关于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到底是什么意思,昨天也说了,有三种解释,大家自取其一,你认为好就可以了。

到底是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好,别人也赞同?还是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别人都为他不值,而他依然我行我素呢?大家自己思考就好了。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是说就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到底是哪个对哪个都对!因为我们无法再找孔老夫子来验证了。

好了,简单的总结了一下上一章,我们接着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挺有意思,它在第五篇公冶长篇的时候,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这一次我们得重新结合着上一章,一起和大家聊一聊。原文是,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里面先给大家名词解释一下,南容指的是南宫适。

白圭,就是白色的玉,手里拿着的,干嘛用的呢?在春秋时代或者后来的封建时代上朝的人,手里都拿着一块板,叫朝笏❤️。

干什么呢?一个是礼仪的需要,你必须要带着,这是礼节。另外一个也相当于现在的提词器。上朝之前因为有些重要的事情,你怕忘掉又不能带小抄带本子,怎么办呢?就关键字写在上面,到时候提醒自己别忘掉。

其兄之子,这个子不是指的儿子,这是指的是女儿。子其实是包含儿子和女儿,子在这里肯定是女子,就是他侄女。孔子是老二,老大叫孔皮,他家的姑娘就是孔子的侄女,

妻这里念四声,就是动名词,给南容做妻。这一章大家一定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事实上确实在公冶长篇第五篇公冶长篇一开头先说的是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如何如何哈,结果呢,孔子把自己的姑娘嫁给了公冶长。

接着又说南容,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一章就是南容三复白圭,以其兄之子妻之,说的是一件事儿。

就是孔子评价,谓是评价的意思,评价南容,南宫适,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能够抓住机会做事,为朝廷出力,造福天下百姓苍生。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也能够避祸,免于被杀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是有足够的智慧的,他从来不会说,你政治昏暗,那我跟你死磕,最后死于非命。你命都没了,你还有什么可作为的呢!

在这一章里讲到了三复白圭,这白圭指的是什么呢?“白圭”,是指《诗经》上的一句诗:“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玉上面如果有斑点,有瑕疵,我们还可以把它磨掉。再说了,白玉微瑕就表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一点也不是太坏的事情。但是如果说话说出口了,说错了,那么就改不了了!

我们以前常听人说自己说话算数,怎么说的呢?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拿着四匹马去追,你也追不回来了,就是我说出话来都是算数的,就是对我的言语负责的。

诗经里的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我们说话,要当心,要注意,不要为了情绪的发泄,为了一时之快,肆意乱说。因为说很容易,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出来了,但是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很可能是你无法挽回的。

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我的一个同学,比我大一点点,只有一个儿子,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几年前,孩子在家玩手机,没去上课,孩子妈妈很担心,很生气,就说:你看你在家里玩手机,马上就要高考了!

可是她说了,孩子也不听啊!结果他就拿着手机拍了照,要把照片发给他老师。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玩手机的这个照片,发给你老师,让你老师来管你。

我们都知道这孩子往往不怕父母,因为父母眼前长大,但往往怕老师,结果这孩子一下子就恼了,那一刻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觉得受到了天大的委屈,直接打开窗子,从楼上一跃而下,当场毙命。

这位母亲好意,本意是想让老师来压压孩子,让孩子学习进步成长,结果呢,这孩子一命呜呼了。

大家说这个母亲她会不会后悔啊?肠子都悔青了!据说连哭了好几天几夜啊!可事实已经造成,无可挽回了,所以我们说话也罢,做事也罢,一定要注意。一言不合拔刀相助,闹出人命的事比比皆是!

可以说,有这种觉悟的人并不多见!南宫适能有这个觉悟,把这个东西写在自己的白圭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君子,要谨言慎行,不要说错话,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我们知道,孔子一直强调要谨言慎行,要多做少说。就是因为说了容易做了难!就是因为图一时口舌之快容易,善后难,这也是孔子讲到的君子的一个标准。

当然了,这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让我们要有思考的说话,说话有艺术。

我们做演讲和乱说话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演讲,都是让人积极向上的,用故事,用主题来吸引人,打动人,让人因此而变的向善向好,这和我们随随便便说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因为我们只要是去做演讲,你都会去做充分的准备,准备素材,准备主题,多次演练,要把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所以说我们学演讲的人更知道口才的重要性,更知道言语的重要性,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说的不好,恶语伤人六月寒。

大家应该都听过,说谁谁谁,座右铭是什么,谁座右铭是什么。南容三复白圭,就是拿着白圭反复念叨这一句诗,其实就相当于这句诗就是他的座右铭。

座右铭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是言语的作用,比如说信佛的,有个净土宗,他会念佛,念什么呢?他也不念什么心经,这个经那个经,他只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就天天念这个,就一心清净,专注念佛。当你不断的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其实就已经归入到这种境地了,想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干嘛呢?他是造福天下百姓苍生啊!你整天念这个,你就很难去做恶!

比如说我现在每天早晨起来一给大家讲课,就是大家好,接着就是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这是口号,也相当于我们座右铭,因为每天念到日更演讲成就梦想的时候,说出这句话来的时候,我的思维就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要演讲,要日更,要成就梦想。

各位亲爱的战友,你的座右铭是什么呀?或者说哪一句话令你念念不忘呢?每天都念叨着提醒自己呢?

我希望大家也都有一句,或者几句,时常在心中回响,可以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可以是我们的志向。

比如说周总理的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而读书,他就成为了国家国务院总理!

所以说这个言语是非常重要的,南容能够反复念叨是很了不得的,由于他把这句话不但记在了白圭上,而且记在了心里,所以南容这个人是相当了不得的啊!具有君子之风,是孔子弟子里面比较出色和厉害的,孔子才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当然啦,孔子并不是因为只是因为这一句话才嫁给他,而是察其言观其行,包括我们上面说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则免于刑戮,足以看出来他才智双全,值得托付,才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那说到这里,我们再讲一个反面的例子,这也是华杉讲的。大家都知道,这个明朝初期,发生了一次内部权力争斗。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北方起兵,推翻了朱允炆后,做上了皇帝。

大家都知道,孔子就讲究名正则言顺,朱棣虽然是推翻了建文帝,取得的皇帝位置,但是他也要要求自己的政权合法化,那就需要起继位诏书,这个继位诏书起草的人很重要。

当时明朝第一大儒,叫方孝孺。方孝孺是文学家,既有才学,又有品行,可以说是品行俱佳的人。

如果方孝孺要是能给他写继位诏书的话,那他这个天下就坐的稳当了,方孝孺都承认了,大家肯定会承认的,他就名正而言顺。

可是方孝孺是什么人呀?是一介儒生,他虽然知道建文帝无能,知道朱棣有才能。但是他是忠心耿耿保护建文帝的,就死活不同意。朱棣就说了,你就不怕被诛九族吗?

这个时候方孝孺不同意,被诛九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代价。可是方孝孺呈一时口舌之快,根本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诛十族又如何?

结果怎么样?原先没有十族,你既然这么说了,那我就成全你,朱棣也是气坏了!就想怎么弄出个第十族,原先的时候十族是不牵扯学生的,结果就把他的学生做了第十族。

大家知道吗?方孝孺一代名儒啊!他不但是个官员,而且有许多弟子,都是国家精英。因为这一句话,方孝孺的这些弟子都被杀光了。

我们在佩服方孝孺的气节的同时,是不是也为他的学生感到伤心和难过呢?如果方孝孺不是多这一嘴,说出诛我十族又如何,哪至于多了一个十族啊!这真的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言可以让很多人活命,一言可以毁掉许多人的生命。

孔老夫子如果知道了方孝孺这个情况,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了。

这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说实在的,说话太重要了,把说话的重要性记在白圭上,反复的吟诵,就会让我们避免许多灾祸。所以通过这章我们也要好好的记住,引以为诫,既像南宫来学习,同时也要对反面教材有个数,好好说话,谨言慎行。

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章。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具体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故事呢?我们明天早晨六点半一起来共同学习。感谢大家的聆听。

❤️补充:“九族”泛指亲属,具体指代有两种说法:1、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2、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这里显然指的是第二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uv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