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区别于动物者,在人类有语言和文字,能积累和传播知识与认知。不知书籍产生于何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帮助人类积累和传播知识与认知的最有效媒介,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居功至伟。从结绳记事,到泥板、甲骨,再到刻石、莎草、竹简,然后是绢帛、纸张,到现在的电子书、语音书、影像书……变化的是形式,其作为知识与认知传播媒介的本质不变。
从刻字,到手抄,再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现在的激光照排……印刷的方式也经历着进化,但书籍作为知识与认知载体的功能不变。
书缘社会发展了,技术进步了,知识丰富了,学科细分了,书籍也随之多起来,选择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便成为一个棘手问题。
选书和读书其实与一棵树的成长过程类似。先得有优良土壤和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中,使种子慢慢发芽、破土而出,再呵护幼苗一点点成长,不使夭折,然后修剪枝干,去除杂乱和无用的枝杈,使根深入泥土,使干强壮结实,使枝冠婀娜多姿,使花团锦簇,使果实累累。
读书者相当于种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浓厚读书兴趣的读书者则相当于颗粒饱满的种子。选择适当的书籍,相当于选择适当的土壤、温度和水。个人觉得,只要是认真创作的书籍或经过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书籍都可以算作好书,至于如何选择,关键在于读书者的兴趣所在。
刚开始不宜选择枯燥、厚重、难懂的书籍,否则会打消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类似于土壤过于肥沃或温度、水分不合适,会导致种子腐烂。从兴趣出发,适当涉猎,选取浅显易懂的书籍、一切有兴趣的材料阅读之,待有一定知识积累和读书经验,再逐步拓展范围和增加难度,这相当于使种子慢慢发芽,精心呵护幼苗,使其一点点成长,不使中途夭折。
持之以恒,积时日久,慢慢有了自己的好恶,懂得了取舍和选择,并掌握了汲取书籍养分的方式方法,逐渐培养出自己的读书性格来,同时认知、思路和格局会从量的积累发生质的飞跃,这相当于在成长过程中修枝剪干,添土施肥,日积月累,使树木茁壮成长。
读书性格培养成熟后,熟稔于取舍和选择,会更注重阅读整部书籍,因为一部书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或者故事。在读一部部书的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工具或阅读其它相关书目弄懂,这样自身的知识架构和体系逐渐完善,慢慢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成果冒出来。这个过程类似于修剪枝干、培土施肥后,使树根深入泥土,使树干强壮结实,使枝婀娜多姿,使花团锦簇,使果实累累。
通过种子、萌芽、幼苗、小树到参天大树、繁花似锦、果实累累,读书从增加知识和认知,到形成自己的读书性格,再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最终产生出自己的感悟和思想。此后,阅读便可随心所欲,因此时,接触的任何知识和认知(相当于树木经受的阳光雨露、风雪霜雷)都可以连接到已有的架构和体系中(被有效吸收),不至于被碎片化知识埋没,产生大量无效阅读。
当然,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读书获取理论,通过行路来实践和检验,并反过来完善理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辅相成。如树木除了培土施肥外,还需要经受阳光雨露、风吹雨打才能使自身更加强壮一样,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就好将树木置于温室中,是弱不禁风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则相当于只有阳光雨露,没有肥沃土壤,树木也不会茁壮,白白浪费了这时光和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