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跨世纪被洪水考验的婚姻--“先救老婆,先救妈?”彰显了婆媳之间孰轻孰重的较量。家庭关系中作为双亲之一的“母亲”一角尚且被动地受到亲密地位的挑战,“手足”这一角色自然也逐渐进入了这场较量中。回首抑或想象人生重要的几个阶段,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经历:
1.青年时期,热恋中的你外出约会完归家后,总会怀揣对彼此的依恋或不舍回到家中,此时对成长的共同疑惑使得情侣间的点点滴滴成为你与手足津津乐道的内容。
家2.步入婚姻阶段,枕边人陪你经历工作与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你与他分享你的过去。这段过去里可能包含着你的童年、你的学习、你的生活。下意识中,你的嘴边逗留最久的恰好是你的手足至亲。
“亲“的定界
在共享这样的经历时,家庭关系的这两类分支总是值得我们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亲”的概念,没有准确的定界而对概念进行泛泛地比较对任何一类探讨都不可取。从理论角度看,心理学上的“亲”指“亲密关系”,广义的亲密指关系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从狭义角度来说,其含义被缩小到伴侣关系。
而现实意义中“亲”的研究,是对亲密度的考量,同时更倾向于“亲”的积极含义即“依恋”的比较。心理学上对依恋的阐述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这里结合该含义从物理、时间跨度、出现频率维度进行探讨。
“亲”物理距离之“亲”的较量
我们借助人类亲密行为中的理论来探讨这一部分内容。心理学中的碗柜理论曾被心理学家哈罗所打破。碗柜理论是指母亲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食物、温暖和帮助,这些条件性的强化下,孩子会学会依恋并表现出依恋行为。哈罗在利用机械“猴妈妈”进行对比实验后发现:当小猴对新刺激感到害怕时候,它会去拥抱柔软的布妈妈。而非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当然这个理论不局限于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指代人类的亲密行为,更改后的理论表示“接触舒适”是依恋重要的部分,这对我们研究亲密程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夫妻关系中,“接触”这种物理距离是其他关系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夫妻之间有这种无意识的现象进行“维系”,伴侣之间的“肌肤之亲”无疑缩小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在“亲”的诠释中显得更具自发性。兄弟姐妹是除夫妻关系外物理距离相对较密切的群体类型,他们从同一碗筷再到并肩作伴,关系更像同龄朋辈的相伴。
当然,将兄弟姐妹关系与朋辈关系作类比,并非暗指它的密切程度不如夫妻关系,反而更显它们属性各异、各有其独特性。
时间跨度长度之“亲”
在成年期阶段之前,由于手足的“血缘之亲”,手足在生理关系方面有“基因”优势。随着时间的推进,夫妻关系在开花结果后,后代成了血缘的桥梁牢牢拴住个体。尽管时间对夫妻关系之亲有所裨益,但其实针对兄弟姐妹亲密关系的强化上,时间也有其贡献。依据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阶段归类,我们仅仅针对对夫妻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进行对比,1~19岁(包括1~3岁、3~6岁、6~12岁、12~19岁)阶段中兄弟姐妹的作用更具主导地位,而夫妻关系主导地位的阶段更多在19岁以后。尽管手足之情主导阶段较之似乎更短,但兄弟姐妹的陪伴参与到了人格与自我意识建立发展的构建阶段,在亲密关系上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性不亚于成年后的阶段的影响力。
夫妻关系也具有其具体、特定的阶段,如若需要针对夫妻关系和手足关系进行定量比较,还需要针对这些阶段进行一一分析后再进行相应的比较。
跨度之亲暴露频率之“亲”
情感体验是个体对情感的主观体验。在情感体验中迈特、德繆和耐特曾按照扎琼克的思路,对在图书馆里自习的情侣进行面孔再认的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如下:对图书馆中的男女双方分别拍照,随后,对各自的照片进行两种处理。其中一张照片被“反转”过来,这样这个照片的效果就像在镜子中看到那样。研究者将两种照片呈现给情侣们并询问对照片的喜爱程度。实验结果显示反转过来的照片更让自己喜欢。而对于伴侣而言,正常的照片更让伴侣接受。结论显示,暴露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对比夫妻和兄弟姐妹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有重要意义。幼儿、青年时期,兄弟姐妹有“暴露”的频率优势。而在成年阶段,伴侣则更有这种优势。
在同一时间内,尽管人有其“注意分配”的注意品质,即人可以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比如边听讲边做笔记。但注意分配又有其影响因素,比如活动的熟练度、自动化程度还有活动的性质和内在联系等等。这也决定了兼顾夫妻和手足两种关系必定会有主次之分,主次在生活的体现也可根据前面的暴露频率进行衡量。由于注意分配的有限性,个体对待手足方面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产生交往的频率的减少,夫妻关系往往因时光的磨砺而趋向亲情化。
当然具体问题仍需具体分析,在亲密程度分析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夫妻关系、手足关系的名存实亡。“夫妻离婚,手足关系得到加强”亦或是其它特殊情况使得两者关系的疏远和被动,这些使得探讨两者亲密程度的比较受到局限。
暴露频率之亲总之,人与人的各异也决定了未被具体化场合下的关系类型的不可比较性,关心具体比较结果的同时,有另一对关系值得我们反刍:即伴侣与手足之间的关系。它们心理上的距离能否更近一步?这种探讨可避免有比较权利的“本体”陷入选择与对比的纠结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