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第一部分剩余章节的阅读(7~12)
第7章 切断恐惧按钮
作者在山上找到一可以隐蔽处做瑜伽,做瑜伽动作时,听到了马蹄声和人低语的声音,以为是强盗来抢劫,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事情并非作者担心的那样,那其实是两个农场工人和两匹马,他们主动和他说话,还邀请他离开前到他们的住处看看,让他在辽阔的草地上骑马,并在他进入泥土稻草屋子参观时留他吃饭。
于是作者觉察原来所有的担心,都是内在那个害怕的人在扯他后腿,决心不再把生命控制权交给那个充满恐惧的自我。
我释放了自我,然后就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出现了。我愿意面对孤独与恐惧,而不是慌忙寻找慰藉,然而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我什么都没做,甚至都没想到过。伟大实验的种子正在被埋下。
第8章 意外灵感
墨西哥的经历让作者成长了很多,顺其自然地拥抱生活是全新的体验,让他心绪平和,很自在。返回后他又回到之前的树林,住在露营车里。
作者觉得自己很难拿到博士学位,对成为经济学教授毫无兴趣,只想探索内在,只在乎冥想的深度。高夫曼博士保住他的奖学金,他为此定期开车去上课。
作者写期末论文时,没有参考书,只有来自清晰的、无压力的头脑的自然逻辑,一落笔就思如泉涌,灵感如闪电般在心底涌现,从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把握十足。电光火石之间,作者获得这篇博士水平的论文需要的所有材料,顺利完成论文并获得教授的青睐。
意外的灵感的源泉来自于更深的地方,比它的想法更深,它于寂静之中生长,完全无须刻意努力和排除干扰。
第9章 乐土
作者肯定自己永远不会去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打算退学潜心冥想练习,寻找一处远离所有的人和事的地方作为隐居之地。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盖恩斯维尔有土地出售,他开车去了那里,那里的树林安静又有安全感,让他一坐下就进入深深的冥想。他以低价买下了两块有树林的土地。
第10章 建造神圣小屋
作者邀请两个同学一起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一个冥想小屋。为控制经费决定用粗锯木材,就像命运安排好了一样,离他的土地不远处就有个木材加工厂,主人允许他们在运木材的卡车到达时直接在车上选出最直的树木然后加工成屋梁。作者被同学要求按照一本小册子做整个房子的电力系统,他虽没做过但也顺利完成,生活教会了他很重要的东西。作者本打算建造一个简单的冥想小屋,最后却建成了一座有一整面16英尺宽、20英尺高的楔型房子。
一个伟大的性灵老师曾说过,"虽说贪多嚼不烂,但是玩命嚼也就能咽下去了。"
第11章 僧侣般生活
作者搬进新家开始独处的僧侣式生活,好久不用电话号码。每天凌晨三点自然醒来,花几小时打坐冥想,在田野间散步沉思,隔日吃一点沙拉以更有利于进入冥想。他脑海的噪音杂念并没消失,但他觉得它已经屈服于他高度自律的生活。
在我觉醒的那一个阶段,我所知道的唯一回归之路就是执着地以禅宗冥想的严格规定来进行自我修炼。
第12章 信徒准备好,大师自然来
一个朋友给了作者一本《瑜伽士自传》,书的作者尤迦南达是一位来自印度的圣人,作者觉得他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寻找的老师,他加入了尤迦南达的课程并与自己的日常练习相结合,并在开始阅读圣经,发现其中很多学说都与自己冥想中的经历一致。
这段旅程的开始是因为我想知道是谁在看着头脑里那个声音,而现在我意识到所有宗教传统中的圣人和大师们都曾脱离肉身的自我去寻找那个精神上的自我,尤迦南达把这叫做“自我实现”,这词语完美地概括了现在我在生命这个阶段所追寻的东西。我想要认识到我的本质,也就是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我的领悟: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的一些经历,其实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有些事会像作者说的那样自然而然就发展下去了,只要顺其自然就好。
11年前在评高级职称时我因为遗失了计算机证书被卡住,去青岛人社局请求补发被拒绝,无奈之下只能打算放弃评选资格。就在那天许久未联系的大学同学有事打电话找我,了解事情后,建议我打市长公开电话并在青岛政务网进行效能投诉。结果没过几天人社局打来电话说省里刚下的文件,我这种情况可以补发证书(特意强调不让我对外声张)。不管内情如何,第2天我就拿回补发的证书,顺利的通过了职称评选。这一点是不是与作者的经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我的实践:结合作者的经历想想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继续尝试冥想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