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涂生活生活、文字
过年:留不住的记忆,挡不住的变迁

过年:留不住的记忆,挡不住的变迁

作者: 清风傲悦2018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20:33 被阅读5次

    一、城里的移民·客栈

           这一年春节,依然是在乡下老家度过。虽然在城里也有一个家,但这么多年,每到春节,还是回乡下过年。

           前一阵朋友问我春节在哪里过,我回复说乡下老家啊。

           他说:“我还以为你是城里人呢。”

           我笑着说:“嗯,城里的移民。”

           我们每年春节前回家相对都比较晚,一般年二十九或年三十往回赶。每年小年过后,小区里人和晚上窗户里透出的灯光,就慢慢的稀少以来,逐渐变得星星点点。小区不少业主和我们一样,不是这个城市的原住民,每到节假日,尤其是国庆长假或春节,除出外旅游,大多都像候鸟一样,来回的迁徙与城里和乡下老家之间。

           是啊,城里的移民,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留给我们无穷记忆的乡下老家,才是心所承载安放的地方,城里的家,不过是一个临时寄住的客栈而已。

           如今不少老人脱离了乡下的生活,随着儿女们迁徙进入城市,他们承担着照顾孙子的重任,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并不适应城市生活,除了语言障碍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更愿意在乡下老家生活的那种心情,如今的我们慢慢的也能理解。相比于城里高楼林立、水泥盒子一样的一百平米左右的居所,乡下的老家,才是自由舒畅的真正天堂。城里的家,左右隔壁关门闭所,老死不相往来;乡下的家,随时可以串门,彼此可以照应。城里的家,儿女上班,孙子上学,料理完家里的事,就剩下看电视、发呆,有那么一点孤独;乡下的家,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每天好像都有忙不完的事,做不完的活,有那么一种踏实和宽心,这就是很多随子女进城的老人把城里生活比作坐牢的原因。

           在乡下农村长大的我,每到放假,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回乡下住几天,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乡下难得的宁静,鸟语花香、虫鸣蝶舞,还有那满目的青翠......给自己身、心、灵放一个假。

           喜欢回乡下老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探望在乡下生活的父母,都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父母在,不管多大都是一个孩子,享受着他们无尽的牵挂和关爱。

    二、乡土的记忆

           提到回家过年,朋友感慨说:“每次回去,都感觉很亲切,虽然老家依然很穷,路也泥泞不好走,但那里才是自己的根啊。”他在四川成都工作,每次回乡下老家,都需要先坐火车,然后转汽车,再走一段泥泞的山路,回去一次,路上差不多需要两天时间,但就是如此这般,回家的热情不减,乡下老家就是有那么一种魔力在吸引着他。

           “嗯,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想着往外跑,义无反顾的想着去看看外面世界,年纪大了又开始想念和依恋乡下老家,留在山沟沟里的记忆一点点慢慢被唤醒。”

           他说:“从小在那里长大,吃过苦,受过累,乡下老家虽然没有城里繁华,但是那种乡土味,那种简单纯朴,是城里所没有的。那时候虽然穷,物质匮乏,但乡下老家那种简单的幸福,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体味到了。”

           一席话,勾起了我们曾经遥远的回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犹如梦中的电影回放,依然那么清晰。那一片曾经养育我们的乡土,那一个个山包,一条条田埂,一条条小水沟,一个个大池塘......村后婀娜多姿的竹林,远山苍翠葱郁的树木,依然在梦里摇曳......

           80后的我,小时候记忆力里老式永久牌自行车、山洋牌录用机、尼龙大衣,是那时候乡下结婚时的标配,黑白电视更是稀罕,全村就一两户人家买得起。小时候的夏天,最期盼的是看电视剧《西游记》。忙完农活,草草冲个澡, 扒拉完晚饭,一溜烟跑一两公里去人家里坐等电视开播。遇上乡下停电的日子,心里就特别的失落,想着孙悟空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妖怪。晚上躺在床上,屋子黑漆漆一片,翻来覆去睡不着,妈妈笑话我说:“你这是想着一块炸豆腐,睡不着觉啊。”每每因为漏掉一集,情节接不上来,好不遗憾。再后来看《聊斋》,电视里的鬼故事和音乐烘托的恐怖情景,深深的烙在了心里,晚上看完回家的路上,吓的走路都不敢回头看。那时看过的记忆深刻的电视剧有《三国演义》、《水浒传》、《新白娘子传奇》和《渴望》,一屋子人聚在一起边看边聊天,讨论电视情节和剧情发展,好不热闹。如今每家都有电视机,看不到一屋子人围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物质条件好了,也方便了,却也少了很多热络和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

           提到电视,又想起了乡下放露天电影的记忆。那时谁家有个喜事,主家大多会放露天电影庆祝,或者请戏班子唱大戏,这样的时候都会很热闹。大人喜欢看戏,谈戏和围在一起讲戏中故事,我们小孩子听不懂戏,更喜欢看电影。每到有这种放电影的时候,一群人结伴说说笑笑跑几公里远的村里看露天电影,现场的人黑压压一片,场面很壮观也很闹,耳边听到最多的是找人、找娃的叫唤招呼声。年轻人更多是趁这个机会瞄邻村的姑娘、谈恋爱搞对象,小孩子就是为了看新奇的电影故事。如果遇到春节村里放卖票电影,更是小孩子的节日了,就是家里没钱,也会找父母要一点争取去看。现在还记得当时印象深刻的电影有《妈妈再爱我一次》,也记住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经典歌曲;记得武侠片《吕四娘传奇》中的柳叶飞镖;记得抗战电影《烈火金刚》......

           那时候乡下都比较穷,村里人都很淳朴简单,贫富差距也没有现在这么大,大家见面都很客气,大家见面谈的是饲料、农药、化肥、电视剧、谁家孩子会读书、谁家稻子长得好、谁家的猪儿长得肥......如今的村里一年一个变化,物质条件丰富了很多,大家慢慢变得陌生,见面谈论更多的是谁家买了车、谁家买了房、谁家钱多,谁家儿子当官发达了......

           乡土的记忆,在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里,那么遥远,不再熟悉,却弥足珍贵。

    三、年货

           临近春节,尤其是年二十八左右,乡下的镇上和县城的街道,开始变得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大家都在集中这几天忙碌着采购年货。

           年货这个词,在我的记忆里,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迁。

         (一)雪枣、金果条

           很小的时候,家里春节的拜年礼包是那种自家用纸包的雪枣或者金果条,上面搭一块红纸,用麻绳一系,就成了一个个拜年的包裹。

           现在想想,这个拜年包裹有点复古的味道,就像电视剧中古时候去药铺抓药带回来的小包,纸和绑扎方式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拜年包裹上会附上一块红纸。

           这种形式的拜年包裹,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如今带东西,大多用的是塑料袋(顺带说一下,如今这种大量使用塑料袋的方式,塑料袋难以降解,这就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大量的白色污染,虽然目前大多数超市已经采用收费形式使用塑料袋,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小时候的我们,拜年时人家给一个雪枣,一小把金果条,这些都是美味不用等零食,会小心的藏起来,留着慢慢吃。那时父亲在家里包拜年礼包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围在旁边,有时会伸手拿一根金果条或者把掉下来的碎块雪枣放嘴里解解馋,不敢多吃,因为打年货采购时都有定量,吃多了包裹数量打不够。

            印象中小时候,雪枣和金果条特别的好吃,现在超市购物时看到这两种零食买回家吃时,却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味道,可能不少有都有过这种类似的体会。不知道是因为现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时代零食没有了小时候那种本来的原味,还是因为当时因为少而弥足珍贵,所以感觉味道特别的好,或者两者都有?

    (二)白糖、罐头、麻糖、酒

            再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好一些,拜年准备的礼包流行“四样”:白糖、罐头、麻糖、酒。

            白糖。现在还记得年货采购散装白糖和一打袋子。爸爸在家里称好分装,然后点一支蜡烛,拿一根1厘米宽,10厘米左右长的钢细锯条,将袋后叠好压在锯条齿上往蜡烛上一过,袋口就封好了。这个动作要快,距离烛火不能太近或太远,否则要么温度不够袋口没有封住,要么温度过高烧穿了袋口。那时候每到过年,爸爸都会做这项工作,那种熟练程度,让还是小孩子的我,看起来很是神奇。既然封口这么麻烦,为什么不直接买商店包装好的袋装白糖呢?原因有两个,一是袋装白糖贵一些,一斤一袋的包装,当然也有商家短斤少两的情况;二是家里自己的白糖包一般用称称好:八两一个,这是农村都约定俗成的做法,花费相对便宜一些。

           罐头。记得那时比较有名的罐头品牌有“桔片爽”和“辣妹子”,好像都是湖南产的桔子罐头。印象中罐头水特别的甜。现在已经好像有很多年都没有吃过罐头了,据说吃罐头能治疗腹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麻糖和酒,印象没有那么深刻,麻糖是孝感的,酒各种牌子都有,不记得了。

           春节过后家里都会有好多别人拜年送过来的“四样”,堆在家里的桌面上。这些都是你送来,我送去,没有多少人食用。

          (三)红包

            或许正是因为大家都感觉买四样既麻烦又不实用,所以有人提议直接给红包更好。麻烦是因为,拜年需要大老远的拎着四样走亲戚,包裹沉重携带不方便,那时候交通还没有现在发达,拜年还是靠开11路---走路而不是坐车。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拜年,需要拎着礼包翻山越岭,走十几里路,初二去,然后在外婆家住一晚,初三回。路程远,十九家亲戚,拜年带着这四样,十几里路是够累的。再说说不实用,除了盒装麻糖和瓶装桔片爽小孩子会吃外,四样中的白糖和酒,你家送我家,我家送你家,其实都没有人动用,丢掉又有些可惜。

           拜年发红包实在是一大创造,解决了麻烦和实用的问题,便捷了很多。现在微信和QQ都可以发红包,拜年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话。

    四、年味

            现在说起过年,大家都有一个感觉:现在过年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可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那种期盼感、新鲜感没有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时更多的好吃、好穿、好玩,现在的我们,更多的一种不得不做的责任和义务:四处给长辈拜年。

            好吃:小时候因为穷,过年才有丰盛的年饭,去拜年也能吃到不一样的美食,比如那时很喜欢吃舅妈做的蛋酒。现在只有你想,可以顿顿都过年,自己做或者去饭馆吃一顿都不是问题。过年美食没有期待了。

            好穿:小时候穷,家里几个小孩,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的衣服老三穿,一般过年,才会置办新衣服,俗话说的一年一新。现在买衣服,都是随季节,想要换了就买,不用等到过年了。过年好穿也没有期待了。

            好玩:小时候过年,放寒假的时候,不像暑假,农活也不多,可以和小伙伴好好玩,而且过年的时候走亲戚,还可以和很多表兄弟、表姐妹们玩上几天,接触很多新的东西。记得小时候去外婆、舅舅家拜年,那时候外公外婆还健在,拜年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外婆家住上一晚,两个姨妈、五个舅舅,每家两三个孩子,每家去串门,特别的热闹。自从外公外婆去世后,我们拜年就没有在舅舅家住过,每次拜完年,当天就回,交通也发达,也不用留宿。现在表兄弟、表姐妹们一个个成家,都忙于生计,平时联系也不多 ,慢慢的也生疏了。过年好玩也没有期待了。现在过年,不少人选择外出去旅游,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小时候的好吃、好穿、好玩都没有了期待,没有了小孩子的无忧无虑,更多的是被攀比,就如这个物质化的快节奏时代,大家更关心的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少了原来的简单、纯朴的幸福,多了内心的浮躁和焦虑。

           我问自己的小孩:“你期待过年啊。”她说:“期待啊!”我内心感到很欣慰,也真心希望他们还有我们当初简单的幸福,虽然这个社会发展变迁太快,很多我们小时候的快乐他们体会不到了,但在这个时代里,他们也能体会到他们作为孩童时期的“小确幸”,也希望他们的“小确幸”多一点。

           生活,总归还是需要有期待才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年:留不住的记忆,挡不住的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b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