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忘却不了的纪念
引言:尽管祭奠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忘却不了的纪念。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为大家描述的清明场景,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
年年岁岁谈清明,岁岁年年人不同。以这首诗作为开篇,来唤起清明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们对于清明的态度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多变化,收拾一年心情,通过各种形式祭奠我们故去的亲人,表达哀思。
如今,祭奠的方式更加文明,彰显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我国约有90%以上的城市禁止在各墓区燃放鞭炮、烧纸及点烛,用黄白菊花和挂青替代香蜡纸烛以及鞭炮。这样的要求早在几年前往往是规矩、制度,并未内化于市民的思想。
而现在,一提到祭奠,大家就很自觉地令行禁止,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体现。
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天祭奠的对象与过去相比变化显著。除祭奠自己故去的亲人外,社会各级组织以不同形式深刻缅怀那些为了今天美好生活而付出生命的英烈,因为这些英烈,我们不能忘却。
我们不曾忘记在2001年的时候的南海上空被美国军机撞落牺牲的81192的飞行员王伟;
我们不曾忘记被外国专家称为“修路禁区”的成昆铁路,为了修建这条铁路,牺牲了多少铁道兵,多少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
我们不曾忘记第一批援藏而牺牲的优秀干部孔繁森;
我们不曾忘记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G城市就有很多学校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献花和鞠躬的方式,也有很多采取留言的方式表达对故去亲人和英烈的缅怀,这是更新的符合现代生活的文明祭奠方式。
作为“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统活动之一,此种做法可以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增强崇尚英烈的意识。
现在清明已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我们有时间缅怀亲人和革命先烈,但对于那些不能忘却的革命先烈的纪念方式却没有更多的强制性,当下社会也有部分人把对革命先烈的纪念过度娱乐化,过度庸俗化,过分边缘化,过于程式化。
更多地,我们可以思考,国家能否设立类似于国家公祭日之类的节日,比如:在清明节设立国家英烈日,通过法定、强制的方式,唤醒广大民众深刻认识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