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而诞生的生命——仰视陶渊明
更深刻地理解了臧克家先生的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活着的姿态该有多么的不同!有的人站着,把自己站成了永远的雕塑,穿越时空;有的人爬着,把自己爬成了永远的兽类恶行臭了历史的街道;有的人双手举起蹲着,把自己蹲成了永远的尘埃,抱着一口气来,不留半丝痕迹,随风而逝。
他是一个为理想而诞生的生命!在那个遥远的东晋,他以他的生命为材料,为工具建构着他的理想,那是一个恢弘的建构!恢弘之至以至成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理想,乃至整个人类共同的期望。
在那个建构中,我们伟大的田园诗人在1600年前就为我们诠释了他心目中的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所理想的自己。
人与自然。还记得他那首《饮酒》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人和南山就像老朋友那样默契,采菊东篱抬头的一瞬间,无需语言,那可能是苍白的,只需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彼此心领神会,我读懂了你,你读懂了我,我是南山的读者,我理解了南山,而南山也明白了我,欣赏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与自然就这样在抬头的那一刻,融合了,人类的精灵,陶渊明,就这样成为了自然的知音!自然就这样拥抱了那颗高贵的灵魂!就这样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相处的最高境界!这境界也提升了陶渊明人生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惬意!温暖!巧妙!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灵以陶醉的姿态成长着!
人与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老人牵着孩子,说着,笑着,走着,给予孩子的是慈爱,他也许会说:“小心,别摔喽,这孩子!”;孩子偎着老人,问着,跳着,给予老人的是天伦之乐他也许会调皮的说:“爷爷,小心,别摔着!”。没有纷争,只有爱。手与手传递的是温暖,是依赖,是彼此相牵的阳光和雨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酒但温暖和幸福让心灵以陶醉的姿态生活着。
人与人。这里我们应该解读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朋友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就是朋友的境界。能够相知,知道朋友需要什么,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像做自己甚至胜过自己的事情那样为朋友准备了“酒菜”——这“酒菜”也许不仅能入口,还能熨帖心灵。能够相契,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会心领神会,不需要彼此的解释,不需要张扬,都会心心相印的。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于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相伴相知相契!他自己呢?他不允许自己的人格弯了腰,于是他撰写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最真实的神话,脱官帽,弃之于地,拂袖而去,义无反顾,多么潇洒!
他要活的真实!于是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辛辛苦苦地劳耕,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就要做得脚踏实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是多少文人墨客不倦的追求。陶氏真实的活过了!
他要活的精致!“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有书有酒有文章。在自然的怀抱里他读书,但不求甚解,只求陶冶情操,砥砺心灵,让灵魂更加精美。在朋友的相契中他喝酒,品尝的就是那种友情带来的陶醉!写文章不是为了扬名,只为自娱,给自己心灵自由飞翔的一个又一个机会。
这就是陶渊明,一个创造了理想社会的精灵,一个属于全人类的精灵。他的世外桃源,不仅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全人类。他用他的自由、洒脱、真实、精致诠释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精致!永远的精致!
这种精致,会烛照着那些拿着武器杀戮和抢夺的人们,也会呵醒那些蝇营狗苟斤斤计较的人,还会滋润那些为了心中的净土而攀援的人们。
又想起了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你;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陶氏似乎定格在了遥远的东晋,又似乎真切地活在今天,以一朵菊花的方式抑或是以一座山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