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宋书》作者沈约与魏晋风度考

《宋书》作者沈约与魏晋风度考

作者: 薛崔愿 | 来源:发表于2021-11-03 07:35 被阅读0次

    沈约乃士族豪门之后,精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沈约一生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刘宋政权中任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等,历史上,他文学成也颇高。

    最先,沈约身仕萧齐,后跟随萧衍开创南朝。在齐时,他跟随竟陵王萧子良组成文学集团,成为“竟陵八友之一”,在此期间他和汝南的周隅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因而发明了“四声”,“四声”即为后代语言学里的平、上、去、入四个音调,沈周为创始人。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之际佛教已十分兴盛,当时的统治者喜爱翻译佛经,汉未发明的反切注音以翻译佛教经典的方法也被运用到音韵学中。
    反切和四声的发明让诗歌可以像音乐一样凭着“宫商角徵羽”去组合变化,达到一种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诗人们刻意利用“四声”去创作诗文,因而形成了“永明体”,这种题材让诗人们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出现也为接下来出现的诗歌盛世(唐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沈约的诗写的相当不错,他长于写那些哀怨伤感的离别诗和悼亡诗,他的山水诗也显得清新流畅,钟嵘评价他“长于清怨”。沈约有多方面的成就,因此他被称为齐深文坛的领袖,但说到写诗,似乎没人能与谢脁相比。
    谢脁是士族谢家的子弟,按辈分算,谢灵运还是他的叔叔,因此他被称为“小谢”,他的母亲为刘宋的一位公主,在私人关系上他和沈约关系很好。后来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似乎对谢脁也有着深厚的敬意,因此他写到“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也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谢脁在“竟陵八友”中成就最为突出,他虽然身处士族大家,但他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起先他在萧子良的文学群体中崭露头角,后来他跟着随王萧子隆去了荆州被任命为宣城太守,随王对他的文学才能很赞赏,他们经常朝夕赋诗,不舍昼夜,然而这样的举动让朝廷里的长史王秀之看到了,也许这人也想被重用可是却不能如愿以偿,于是心理扭曲开始向皇帝状告谢脁,在南齐这个朝代,士族们是不能安心的,因为他们随时可能被卷入政治事件被连累,所以谢脁在随王身边过了两年好日子就被急召回京了。在自荆州回南京的路上他写下了“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末央。徒念关山远,终知返路长…”这样的千古名诗,这首诗将叙事、议论、抒情结合起来表现了对荆州的眷恋,也突出了他动荡不安的悲凉心情。
    后来,谢脁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灾难,萧子良被杀了,三位皇帝相继被人利用,最后的东昏侯也实在不是可佐之人,但谢脁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忠心,最终被奸人所害,不得善终,享年36岁。谢脁的前半生算是平静的,后半生一直在恐惧中度过,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他的那些山水诗里,与叔叔谢灵运相比,他已经能够突破玄言诗的束缚将景物描写的更加的尽善尽美,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他也能够做到情景交融,用山水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趣“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云霞在天空慢慢散开,映照在平静的江水上如同一条条整齐的练条,如此美的景色让人想到家乡,谁能不为此白发纵横呢?
    谢脁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因此他的诗也多讲究平仄和声律,显得音调流畅,读起来有韵律美“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流动的音乐之美同诗中的景色结合让人感受到清新自然,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谢脁已然摆脱了谢灵运诗中的晦涩,将自己清新自然的风格发挥到了很好的地步。李白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在他看来谢脁的诗歌已经自成一体,可以与皇家典籍,建安风骨相提并论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与一个时代的风格相比,说明他已经开创了自己的时代。后来李白还描述自己读谢脁诗的感受“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风雨”,在李白看来,谢脁的文章让人感受到自然界无穷的美好。
    其实,早在晋国初立的时候已经殇了不少名人,他们多是和曹魏关系好的,其中就有五石散的发明人何晏,何晏和曹丕关系不错,首先被杀,再有就是夏候玄,曹芳等人,此皆曹氏亲信。面对不听话就杀人的朝延,很多士人更愿意藏之深山,魏晋七贤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南朝后来还有很多诗人,如王融、江淹、何逊、阴铿等人,他们都是梁朝人。何逊的诗语言平易晓畅,意境清幽,辞意隽美,和谢脁有相似之处,如《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我们读这首诗,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风采,音律完美,对仗工整,是一个成熟的作品,而像这样的句子还有“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由此可以看到,永明体对于诗人们是一种很好的模板,诗人们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技巧发展了这种模板,显得更加灵活生动,由此可以窥见在数百年后,这种创作手法给唐人带来的惊喜。
    “永明体”的产生是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遣词造句,以及意境的构造上往往超越了古体诗的工整华美。但是过之不及的是如果人们刻意追求形式的华美,声律的整合,还会陷入到谢灵运式的悲哀,让诗句不再完美无瑕。
    从东晋到刘宋,是由门阀士族到皇权政治的过度期,在文学上也一样,东晋时门阀庞大,往往形成很大的文学群体,如谢家经常会让后代们在一起论诗作文,所以后来谢道韫脱颖而出了,到刘裕建立刘宋,皇权渐渐集中,因此皇家文学团体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最著名的几个文学团体的发起人有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 、萧统、萧纲。
    这些团体的发起人皆为王公贵族,以萧子良为首的“竟陵八友”中比较出名的有萧衍、沈约、谢眺等。萧衍当时还是萧齐的官员,后来他建立了南梁,自己在位四十多年,将文学运动发展的轰轰烈烈,其后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和萧纲继承了他对文学的爱好,致力于文学事业的发展,三代皇帝,三代文人。
    萧衍早年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没做皇帝的时候他已经有很高的才名,做了皇帝后他重用文士,招揽前朝的文人,一时之间文人都聚集在他的身边,于是当时在北方的东魏和西魏的士大夫看到这种景象就说“望之以为正溯所在”,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实力有多发达,没有文学教化的昌明,是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在古代尤其如此。但是萧衍对文学的热爱似乎过了头,他由文学爱上了佛学,他曾三次舍身入佛寺去当和尚,大臣们一次又一次的拿钱把他赎了回来,他大力兴建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萧统即是文学史上知名的昭明太子,他所编撰的《昭明文选》后世简称<文选>也同样的影响深远,箫凭等人提倡“丽而不河,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等文学主张有积极的意义。
    萧统不幸英年早逝,他去逝后出现了改变南梁命运的侯景之乱,于是萧纲最终坐上了王位,萧纲聪明博学,有“诗癖”之称,他的时代有庾信的父子和徐摛父子坐镇,文学成就也很高,不过这个时期多出宫体诗,庾信早期浮华的文风就是这样形成的。齐梁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大体一致,可以分为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合等方面,而且争奇斗艳的色彩比较浓厚,这与文学集团内部举行的活动密不可分,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和自由发挥,以分优劣。
    南朝的皇帝多出身于军队,来自社会下层,最后他们入主皇宫,过着糜烂的生活,所以文风多艳情,或者利用乐府收集民歌来满足统治者的纵情声色的要求。南朝民歌进入宫廷,经过文学家的润色成了宫体诗,宫体诗自萧纲之时流入宫廷,但是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描写类似内容的作品。这类诗歌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在内容上没有可取之处,但是他借鉴了吴歌西曲的表现手法,还有永明体的写作特点,因此宫体诗在格律化方面是对永明体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他们年龄不一志趣相投,时常在竹林里聚会,可以想象他们在喝酒,在抚琴,在大江大河中坐着一只小船,开口唱出:“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
    我想,唯有这样的意境才能称之为魏晋的风度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书》作者沈约与魏晋风度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h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