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被齐桓公称为“仲父”,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成就齐国霸业。可以说齐国的国力强盛,与管仲的才干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管仲是一位胸怀韬略的智者贤才,然而现实恰恰与之相反。管仲之前的行迹是非常上不了台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市井小民”。他自私自利,和朋友鲍叔牙做生意总是斤斤计较,蝇营狗苟;他胆小怕事,数次上战场当了逃兵;他还站错了队,曾险些遭到杀身之祸。那么如此不入流的一个人是怎样成为举国轻重的贤才呢?我认为,他的成功与以下因素有关。
管仲像一、 管鲍之交:有一位“真爱”朋友很重要。
没错,就是前文提到的“鲍叔牙”。管仲家贫,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每次盈利分红,管仲总是会给自己多吃多拿,鲍叔牙却丝毫不怪,还会间接救济他;管仲当了逃兵,鲍叔牙理解他是为了家中无人照料的老母;管仲被罢了官,鲍叔牙理解他只是运气不好。管仲站错了队,做了公子小白(即齐桓公)的对头,被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头追杀,也是鲍叔牙想法设法把管仲挖过来的,后来又亲自举荐管仲,管仲这才能成功。
《国语》记载,齐桓公想让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臣不若夷吾(即管仲)者五,不如他宽和惠民,不如他会治国,不如他礼贤下士,不如他会制定礼法,不如他能鼓舞士气。一番话下来,把相位让给了管仲。 可以说,没有鲍叔牙,也绝对没有后来的管仲。管仲后来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因为那时礼乐兴盛,人们注重教化,再加上当时各种学术流派已经出现,古代人注重君子之交。现如今的朋友绝大多数是经不起利益考验的,更不必谈生死。知道了现实,也就能理解当初的管鲍之交有多难能可贵。
管鲍之交二、 千里马常有,而遇到了伯乐。
伯乐就是善用人才的齐桓公。齐桓公之前还是齐国的公子小白,和他的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管仲就是对手的参谋。在公子小白欲回齐国时,管仲还拿弓箭射他,可以说是有深仇的。后来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知道管仲有才,拜了管仲为仲父。
《说苑》中记载: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说贱不能临贵,即贫贱之人管不了贵族,于是齐桓公拜他为上卿;而国不治,齐桓公又问,管仲说贫不能使富,即穷人管不了富人,齐桓公又给了他家产土地;而国不治,齐桓公又问,管仲说疏不能制近,意思是我还不是你的亲信,恐怕说话不如别人有分量,于是齐桓公拜了他为仲父。于是齐国“遂成霸业”。为了治国,齐桓公不计前嫌,而且做到了无条件满足,实在是大丈夫也。而管仲遇到了如此贵人,也实在算是第二大幸事。
三、当时的社会局势造就
春秋时代,正是诸侯纷争的开端。各方势力都急于扩充自己的势力,争取做春秋之首。于是,管理型人才便炙手可热,特别是像管仲这种人才。各国求贤若渴,于是人才的选拔方式多样,“管夷吾举于市”(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例子。管仲的治国之道符合齐国称霸的理念,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且提倡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恶,因而去之。一切都顺应民意,相对而言,管教略少。
因此孔子评价管仲: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意思就是,管仲只教齐桓公怎么提升等级去打架,不教怎么治理国家。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命运是和周围的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的,倘若管仲生于当代,恐怕早就在平凡中湮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