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身份太多了,就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罗列的那一大串,他这个人实在是太丰富了,不同的人去解读去挖掘,总能挖到宝。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别出新意,穿插了几十幅图片,来配合10个章节的文章展现苏东坡的不同侧面,图片多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的书画藏品,那些过往岁月里的泛黄纸张、斑驳墨迹,就像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直观无碍地让人与那历史、那人物对话。
书中的书法和绘画文物是与苏轼有关联的,不尽然是他的作品,一边读着文字描述,重温他的人生、诗词、心境,一边细细打量那些字画,仿若大宋朝的繁华烟云和竹杖芒鞋的苏子瞻都来到了面前。这样的形式对于我来说,能从书法和绘画方面对苏东坡多一些了解,他对于后人在书画方面的影响同样是广泛的。本书图文交映,视角独特,可见在编排和构思上费了不少心力,稍显不足的是,文章引用其他原文的地方太多了,整体零碎了些。
是啊,苏东坡这个人是说不尽的,他就像大宋熔炼出的一座文化丰碑,与那个时代是分不开的,每次了解他多一点,就又多一些慨叹。虽然看不到原文物,我在打量他写过的每一个字的时候,内心仍是翻涌起伏的,穿过岁月流传下来的墨迹似乎还留存着他书写时的呼吸、动作,顺着墨字的一笔一划描摹,自己仿佛站在了苏轼当年写字的案前,与他合二为一,他那时的酣畅、沉郁、匆忙、喜悦都凝于笔端,顺着他的目光,磨墨、提笔、悬腕、将墨汁肆意挥洒开来……未干的纸张犹散发着墨香,时光一晃而过,已是千年之后了。
看他流传下来的字画与读他的诗词文章有不一样的感觉,这个人的气息如同在身边一般,却是抓不住又碰不到他的,令人多了几分惆怅。苏轼还是个画家,书里的那幅画却只是“据传”,同米芾一样,他没有什么可信的绘画保留于世,他的枯木怪石、墨竹创作,给了后人新的灵感和画意寄托,至于前后赤壁赋的书法作品、赤壁游,也成为后来的作者不曾断绝的书画主题。
那么多的书与画里,那么多写他的作品里,到底哪一个才是最清晰和真实的他呢?外人的打量和感受,与他本人对自己人生的看法是全然不同的吧。最确切的一点,是苏东坡的身后展开着整个北宋的人文画卷,他与他的时代是不能割裂的。如本书所说,他脱离不了那个时代,却可以超越那个时代,而我想,他超越的是一个又一个内心的自己,用诗用书用画用一切的创造和生活的枝末完成一次次的自我表达。
而大宋,那个雍容繁华的、士人风气和平民思潮臻于成熟的王朝,磨砺了苏轼,亦成就了苏轼,“不理解苏东坡,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宋代”,题在本书腰封上的这句话不无道理,无论从政治方面,还是文化艺术方面,苏东坡身上都折射出了大宋特有的韵味,交相辉映着的,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荣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