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阳光2018初级研修读书
一部生动的艺术经典——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

一部生动的艺术经典——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

作者: 小石榴籽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17:48 被阅读8次

    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苏东坡是永不过气的偶像。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是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撰写的一部继林语堂后关于苏东坡传记的又一杰作,他将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与那个时代的书法绘画艺术相结合,用故宫及世界各地收藏的与苏东坡相关的字画等艺术品,构建出苏东坡立体丰富的形象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书中撷取了苏东坡生命中的十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通过这十个与苏东坡生命的时间线索紧密衔接的主题,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见证了一个活着的苏东坡,随他一起感受人生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世事沧桑。

    书中的苏东坡是多面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切相思,“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凄清孤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万丈豪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淡定自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婉约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意,“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的任性潇洒,“诗酒趁年华”的安然超脱,“人生有味是清欢”的闲适淡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大气…“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人生信念——关于苏东坡,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描写和评价的: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他的入狱,固然是小人们精诚合作的结果,但不能说与他自己没有干系。那时的他,年轻气盛,对劣行从不妥协,在他的心里,一切都是黑白分明,但对于对方,他无可奈何,自己,却落了一堆把柄,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他喜欢写诗,喜欢在诗里发牢骚,他不懂“墙里秋千墙外道”的道理,说到底,是他的生命没有成熟。那成熟不是圆滑,而是接纳。黑暗与苦难,不是在旦夕之间可以扫除的,在消失之前,他要接纳它们,承认它们的存在,甚至学会与它们共处。”写的是苏轼,字里行间却透着作者的人生哲思,对世事的洞明通透。

    书中对苏东坡的描写生动鲜活,在黄州时“他会在万籁俱寂时刻,漫步于修竹古木之间,谛听风声雨声虫鸣声,也有时去江边,捡上一堆石子,独自在江面上打水漂。还有时,他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偶尔碰上不善言辞的人,无话可说,他就央告人家给他讲个鬼故事,那人或许还要推辞,摇头说:‘没有鬼故事’,苏轼说:‘瞎编一个也行!’话落处,扬起一片笑声。”

    第三章《行书第三》中,身兼书画家的作者整整用一个章节介绍了苏轼的《寒食帖》,从楷书演变史到唐宋书法风格,到苏东坡寒食帖的精神根基,到苏东坡书法的流转演变,让我这个热爱书画的门外汉大呼过瘾:

    "这纸《寒食帖》,诗意苦涩,虽也苍劲沉郁、幽咽回旋,但放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算不上是杰作。然而作为书法作品,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却力透纸背,使他成为千古名作。

    这张帖,乍看上去,字形并不漂亮,很随意,但随意,正是苏东坡书法的特点。

    通篇看去,《寒食帖》起伏跌宕、错落多姿,一气呵成,迅疾而稳健。苏东坡将诗句中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我们细看‘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两句中的花与泥两字,是彼此牵动,一气呵成的。而由美艳的‘花’转入泥土,正映照着苏东坡由高贵转为卑微的生命历程……"

    与此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有本书的第四章《枯木怪石》和第五章《大江东去》,通过苏东坡《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及他与米芾、文与可等画家的交往、赤壁之游的感悟,可谓呈现给读者一部唐宋元明清朝文人画的史记和鉴赏宝典,因篇幅所限,憾不能一一道来。

    而第七章《西园雅集》又是一部通过书画来展现宋朝文人的生活文化史,透过煎茶点茶和斗茶的形象描写,我们看到宋朝文人从一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这成为我们至今仍保留的一些风雅品味的基调,他们发现并且积极营造着属于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空间,正如作者所说“美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美化,而是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因为人生在世,不仅有肉体的需求,更需要情感和灵魂的寄托……艺术家,其实就是最好的生活家。”

    书中还展现了苏东坡与家人朋友情谊,他对家人朋友至情至深,在苏东坡心中,“家就是一件干净温暖的棉袍,是屋子中央通红的炭火,和像炭火般璨然而糯糯的妻妾,以及香茶和一卷诗书。”他对妻子王弗、王润之和爱妾朝云逝去的锥心之痛,对弟弟苏辙深情厚谊,与好友马梦得的抱团取暖,与佛印的方外之交,与黄庭坚秦观的惺惺相惜、与王安石的相逢一笑……哪一种情爱,都让他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更精微更深切的体验感悟人生——诗人即情人,人生至极处,不过是一个情字。

    在辗转的政治斗争和仕途贬谪中,苏东坡的世界观在一点一滴的发生着变化:

    从他“独立不倚,危言孤行的“毛病”没有改……成为帝国的三品大员,可谓扶摇直上,深入玉堂,但他就像李敬泽写过的伍子胥一样,永远没有办法让上级喜欢,永远不能苟且将就,永远像他的小妾朝云形容的那样“一肚皮不合时宜”……

    到“他学会了区分生命的有意义和无意义,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彼岸,只有良莠交织的现实。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他无论当多么小的官,他都不人会丧失内心的温暖。他灭蝗,抗洪,修苏堤,救孤儿,建医院助贫病……权力所及的事,他从不错过。他不再像范仲淹那样先忧后乐,而是忧中有乐,且忧且乐,优乐并举,乐以忘忧。”

    “他开始懂得苦难,能够与苦难和平共处,甚至,能够从这种共处中,重新塑造自我。”

    “只是,在疼痛和徬徨的处境里,他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生命理想,在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像等待一轮明月,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芒。那是如大自然一般纯洁和质朴的光芒。”

    "苏东坡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世界的荒谬和黑暗,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潜能,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茁壮。"

    ……

    这些纷繁精妙的字句如清泉如浪涛滋养着我,激荡着我,通过作者富有哲思的文笔把我带入了一段段充满生动画面感的文字中,一切如原景再现,观书如观影,仿佛苏轼就站在我们眼前,一切都是那么鲜活,一言一行都历历在目,连他的心理活动作者都了如指掌……我走入了苏东坡的世界!不,那是苏东坡自己的世界——作者就是苏东坡!甚至可以说,作者已然超越了我心目中的那个苏东坡!

    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真性情,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把对工作的热情,把对百姓的关爱贯穿到浪漫情怀之中。

    正如作者所言“他们的身体可以受苦役,精神可以被屈辱,但是,那藏在内里的对生命真挚的爱,仍使脸上有了笑容。”

    只有久经磨砺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珍贵和可爱之处,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才成了我们心目中那个千秋万古的苏东坡。“他已无须哭傲江湖,因为他已笑傲时间,笑傲历史。”

    我由此知道并喜欢上了作者顾勇,如果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么顾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就是一部宋朝的文人史、书画史、官场史,医药史,城市发展史以及集印刷制墨星相酿酒烹茶美食旅行文化等于一身的史书及文化讲坛。每一个场面,每一个话题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艺术讲坛的精彩一讲,我边读边感叹作者丰厚的艺术积淀和哲学功底。每一字每一句无不体现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每一篇每一章无不透着作者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地,祝勇说:伟大的文学跟伟大的艺术,都是能够使人共鸣的,那共鸣是说我的感情跟你的感情跟他的感情是有共同性的。这本书不仅引发了我的共鸣,更让我震憾。

    书中插有五代元宋明等朝代众多名家字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寒食帖》《枯木怪石图》、米芾的《珊瑚帖》、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李白的《上阳台帖》、欧阳修的《灼艾帖》、王安石的《过从帖》、范仲淹的《远行帖》、司马光的《通鉴稿》、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杨无咎的《四梅图》等45幅珍品字画。这些平常我们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在作者的引领赏析下,仿佛亲临现场,闻着翰墨馨香,见识了当时的文人墨客的风雅情趣,通晓了这些作品的丰富内涵,领略了字里行间和画中天地的大家品行风范。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是一个馆藏丰富、珍宝频现的珍贵艺术博物馆。

    我边读边感慨:能把千年来几乎人人皆知的苏东坡写成这样,不愧为大家手笔。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才能写出什么,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人格上的魅力,因为作者的塑造而更加突出,我相信作者的底蕴和气质里藏着一个精神丰富的苏东坡,我分辨不出是由苏东坡爱上了祝勇还是由祝勇爱上了苏东坡。

    正如作者所言: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枯树发芽,石头开花,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就是这样一部艺术人文传奇巨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部生动的艺术经典——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kw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