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年轻人不进工厂,都去哪了?

年轻人不进工厂,都去哪了?

作者: 晨星创业谷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1:50 被阅读0次

年轻人不进工厂,都去哪了?

调查丨在短缺的背后

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却进了一些高校,照本宣科读了三四年,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则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又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第 1 则

- 年后招工难 -

每年过完年,都有报道说企业招工难

企业招工难。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基地,最近这十来年,没一年不吵不闹的:企业招不到人!

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乞求别人似的。

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甚至好话说尽,连哄带骗,招人也难。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现在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而今,一批中小制造业不甚景气,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主要还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而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则是不希望子女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

有人无不担心地表示,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现在的8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却不甚“感冒儿”。

第 2 则

- 农民工去哪里了?-

部分年轻人丨从麻木到佛系

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因为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

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

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对于工人,没有正眼相看的。

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看不上眼。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制造业该怎么往下走,还能怎样往远处走。

那么,农民工哪儿去了?

有人说,他们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晃荡,怀揣希望,但却找不到希望。

希望在歌声里,在诗里以及所谓的远方,听着听着也麻木了,也佛系了。

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

笔者曾经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工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轻人很少,最小也是30岁。

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轻人,因为这些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面点。

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真没前途。

第 3 则

- 考证和自己玩 -

中小制造业丨未来之路举步为艰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子里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一年到头都不上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

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

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

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

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到时这些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

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

这些人从生产领域进到分配领域,导致生产行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

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发(光伏),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你看看“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德国的。只要有一点儿波折,企业就垮。

普通员工最希望把企业的利润,年底全部分掉,房价这么高,分钱最实惠。他们不喜欢把利润留出来搞研发,搞积累。企业垮了,反正明年换一家就是了。

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

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街都会是求职找工作的失业者。

第 4 则

- 用工荒的真相 -

用工荒丨企业和年轻人的双输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

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

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不好管。

现在一个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唱高调的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

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

一是中国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

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为了赚钱,活生生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

笔者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

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

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笔者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

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小包工希望子承父业,但儿子果断拒绝。

第 5 则

- 90后们的好日子 -

机器换人丨又一次新的考验

90后的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

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

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4000元~7000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

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

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

但这里少用一个人,那里就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

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

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过剩,也无力提供高福利,回过头来,又形成恶性循环。

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

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

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

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民企经营环境,怎么搞?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那样才是90后们好日子的开始。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轻人不进工厂,都去哪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no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