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李泽厚】孔子说:“事奉父母,多次委婉劝告。如不听从,仍然尊敬而不背逆,虽然忧伤,却不埋怨。”
【钱 穆】先生说:“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可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
【心得】
这章又讲到了孝道。孔夫子说,事奉父母时要“几谏”。什么是“几谏”?有两种解释:一种“几”,指轻微、婉转,意思是父母有了过错,要怡色柔声的劝谏,脸色要陪着笑,声音要轻柔。一种“几”,指初见端倪,意思是父母稍微有犯错的苗头时,就应该予以劝谏。想想,如果真做到了,做父母的太有福了,做孩子的那得是孝感天地。现在这样的孝太难找了,对父母估计够呛,对领导“怡色柔声”的倒随处可见。
“见志不从”。劝谏之后,如果父母不听从怎么办?虽然古人常说“听人劝,吃饱饭”,可现实里,哪个人不是固执得很,一个观念的形成自有它的深根支撑,哪能轻易地改变,不从才是常态。此时,作孩子的要“又敬不违”,依然恭恭敬敬,不可违背。比如,父亲抽烟酗酒,劝告了几次还不听,这时不能生气,更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把烟酒没收了。古人讲究,反复劝告,如果还不听,孩子就嚎啕大哭,以情动人,反正不能违逆。到最后,父母还不听的话,也只能是“劳而不怨”,即使再忧烦劳累,也不能心生埋怨。
还是前话,《论语》是孔夫子教导人们成贤成圣的,讲孝道,这是做人的入门课程。圣人是什么人?是仁者,至善之人。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成为至善之人。这就是修身,从亲亲,到亲民,到爱物,最终到至善。所以,这章看似是事父母,推而广之,就是事天下人,对待任何人都应该是这个态度,这就快达到至善了。
虽然我们达不到这境界,可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真有这样的子女,为人父母那得多幸福。再想,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有这样的同事,有这样的领导,那咱得多幸福,既享受温暖,又打心眼里佩服的五体投地。
事实是,我们总是享受与那些德行修养好的人相处,却从没想过,或者想过,而从未努力实践成为德行修养好的人。这就是现实的世间,这也是真实的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