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圈圈+2
终于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记得在中学是读过《家》的。如今乡下的大书架里还搁着之前自己买的厚厚的一本三部曲的合集。不过只隐约记得高家三位少爷的名字与鸣凤、琴表姐等模糊的影子,故事梗概是知道的,再次重读,比过去的认识清晰了许多。
主要是因为自己阅读经历更加丰富了一些。看书难免与其他的书相关联比较。也更难被情节深度吸引了。有时甚至总关注起一些BUG来。大概是这本书的名气太大,中学时常背其文学常识,难免对它的期待值过高。
小说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作者写的正是国家外忧内患时期,旧官僚愈见腐化败落,新思想新青年激进狂飙,西南内地的一个封建大家族内部青年一代逐渐觉醒奋起反抗冲破封建禁锢的故事。这样的反抗主要体现在觉民、觉慧两兄弟受五四精神影响,挑战长辈权威,追求精神独立,当然,他们的反抗从情节内容来看,大部分体现在反抗祖父给他们预定的亲事,追求自由恋爱上面。
尤其是觉慧,对封建家族的反抗最为彻底,不仅追求自由,还实践“平等”,他同情下层人民,不坐轿子,怜爱丫环,与鸣凤产生爱情——虽然他什么都没有对她付出过。当鸣凤被高老太爷赠送给冯宝山当小妾向太太求助不成再欲向他求助未果百般无奈跳湖自尽之后,觉慧也深深痛苦,更仇视他这个外表光鲜本质肮脏的大家庭,之后有一长段自省的话,提到浮现在他头脑中两个女人的脸,他说他已经害得一个女性为他牺牲了生命,这是鸣凤;而另一个女性——这里突然长出了琴表姐,似乎觉慧对琴表姐也有一部分爱情,之前完全没有发觉啊。
这一段让人感觉情感逻辑有点突然。前文不是时时处处都有与琴与觉民一起的交流交往吗?他帮觉民为爱情抗争的时候,多次给他们传信的时候可是一点都没有暴露过这种感情,后文开始偶尔写起他对琴的异样神情来,临走前特意去了琴的窗边,琴送给他一张照片……这种让情感关系变得更复杂写法阅读过程中无法理解。
大哥觉新在妻子产房外敲门那一段写得十分感人。一门之隔,生死永别,懦弱的大哥突然醒悟,阻隔他的不是漆色驳落的这扇单薄的木门,是礼教。转述不自然,读文是自然的。之后,家里的所有新青年,包插觉新自己,都认为是他的懦弱害死了大嫂瑞钰。瑞钰当时住在城外的租来的平民房里待产,身边只有两个服侍她的人,当时生产时有一个产婆在,瑞钰是难产而亡。以往也很难理解他们的观点。如果说瑞钰是因为没有好的生产条件而造成的悲剧,那城外更多的生产妇女她们的命运更加可悲可叹。
作品的控诉力度之大,主要是因为叛逆是从封建贵族势力内部发起,这对社会革命有更大的影响意义。那些“西式教育”、“人道主义”、“女子剪发”、“恋爱自由”等新的思潮率先在贵族大小姐们与进步少爷间发生、流传,成为引领时尚的潮流,这些为“除旧迎新”“改天换地”的时代发展推波助澜的文学语言是历史进程的积极产物。正如觉慧日夜用心经营的先进报刊,披肝沥胆创作的一些传递新思想的文章,对当时青年民众产生积极的鼓舞力量。
当然,时代变迁,现代青年也许在许多地方很难与《家》中的青年们共情。比如勇敢激进的觉慧,总是责备懦弱妥协的大哥,害了梅表姐、害了嫂子,他总是将反抗、决裂挂在嘴边,最近出走时不得不接受大哥的资助——原来他们那么艰难地反抗自己的家族只因他们完全不能经济独立。比如觉新的前任女友可以跟现任妻子互诉衷肠,做一对真情姐妹。钱梅芬是因为放不下觉新而疾病萦身最后抑郁而终的。待梅一死,觉新听到报丧痛心疾首要去看梅,他的妻子瑞钰(此时正怀有身孕)真情所至非要跟去,说也不枉她们生前姐妹一场。最终是觉新劝她不能因伤心过度伤了身子才留下。给觉新留了一段自由悲伤的时间。
写姐妹们的宴席游乐,偶尔的交谈场景难免想起《红楼梦》的影子。说着,我就想再读一遍《红楼梦》来。“巴金老人”是在27岁写出的这部作品,一举成名,在现代文学史上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