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三)

《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三)

作者: 布衣暖暖 | 来源:发表于2024-02-02 23:32 被阅读0次

    第3章:心灵的伪装

    “我爱你”的魔力

    在他人犯了错误,并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一般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难受通过指责犯错的人转嫁出去。但是一个男人却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

    一对年轻夫妇刚满4岁的儿子因误服安定类药物死亡,而丈夫早上上班前曾叮嘱妻子要将药物藏好。

    丈夫闻讯迅速赶到医院,搂住妻子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

    这个男人究竟对妻子说了什么,人们对此有过很多推测,只是没有一个人能猜得到,那个男人只说了三个字:“我爱你”。

    对每个个体而言,基因和社会因素都决定了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自己的遗传信息在这个星球上传递下去。故此后代的死亡对一个人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从这个男人知道儿子误服药物致死到他对妻子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或许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孩子突然永远地消失在男人的心里造成巨大的血肉模糊的创口。人在这时会极其脆弱,需调动自己的一切力量以及外界的支持与安慰来对付这种局面。

    而这个男人全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能在那么短的时间修复那么巨大的创伤,那力量该是多么强大啊。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自恋

    我们常说过犹不及,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就是过了。而且,这种“过”中包含着难以被人察觉的俗气与恶意。

    受人之恩时的感觉,一定是很复杂的。最低限度,受人之恩时至少有两种感受:一种是感激,毕竟别人是好意,在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另一种则是不如别人的低价值感、难堪感。没有人愿意处在被人帮助的状况中,人都渴望优越,被帮助则是一种自己不优越而别人优越的状况。所以,涌泉式的报恩,不如说是—报当年被贬低之仇。

    以涌泉对滴水,看起来是成千上万倍地回报别人当年的付出,使别人“受益”,实际上是在找回当年失去的尊严。这样做甚至包含这样的暗示:你当年之所以帮助我,不过是为了以后得到千万倍的偿还,那好吧,我现在就给你,你拿去吧。很显然,这是对施恩者动机的恶意贬低。

    君子报恩,是为了传递施恩者助人的高尚品质。把自己曾经得到的帮助,在更大范围、更高级别上转送出去,使更多的人受益,使这个世界更加温暖和美好。

    曾经被人资助上学的人,在自己成功之后,变成一个大量资助失学儿童的慈善家。这样的报恩,就是高尚的、大气的、升华了的报恩。

    对创伤成瘾

    一女性朋友发短信给曾奇峰,说因为一件事受到巨大的精神伤害,语气里不乏失望与愤怒。

    一小时左右后,曾奇峰回复道: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

    又是一小时左右,这位朋友回复:你这么一问,我一想,怎么就觉得这件事也没什么了不起了呢?

    心理伤害不同于身体伤害,伤害发生在象征层面而非物理学层面。两者似乎都是伤人者主动,被伤害者被动,其实不然。

    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完成。譬如有人辱骂你,若用的是中文你会觉得受到伤害,而你就算是“配合”了辱骂者;若用的是你不懂的外语,你完全感觉不到伤害,就是对辱骂者的“不配合”。由此看来,受伤害者也是主动的那一方。

    那位女性朋友因为曾奇峰那则“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的短信,在短暂的思考后,马上选择了主动方的位置,让自己从这件事情中脱身。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位女性朋友的悟性太好,另一方面也更可能是基于她“趋乐避害”型的健康的性格。

    而有的女性可能在遇到同样的事件和同样的专业处理后,仍对该事耿耿于怀,使自己长期处于创伤性的状态中不能自拔,这样的性格就被称作为“对创伤成瘾”。

    心理健康状态要看面对外界的心理刺激,一般来说,内心越稳定就越健康。而这种稳定取决于你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事当回事儿。

    把有些东西太当回事儿,实际上就是为自己受到这些事的伤害做好了前期准备。

    自作多情是自己制造的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世界里,这个被称为投射的世界隔离了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这种隔离,少了多了都会造成问题。

    经过灾难性事件的人,投射的安全的世界会变“薄”,致使他们更接近真实世界的不安全。心理医生就是让这些人重建“虚幻的”安全感,使他们投射的世界变得“厚”一些,像没经过创伤性事件的人那样,在一个他们认为百分之百安全的世界里从容地生活、工作。

    但投射的世界过厚会使一个人跟现实的世界太脱节。自作多情的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自己制造的世界里:所有漂亮的异性,都对我有意思。

    投射的世界,实际上是这个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而自作多情的内心世界就是:我对所有漂亮异性都有意思,但我不能承认,承认了会很没面子,所以我就将其想象成他们对我有意思,至于事实是不是那样,我就管不着了。

    有时候,这样的投射会把自己置于难受的境地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不必要的提醒就是暗示

    作者去酒店餐厅用餐,看到台号牌上的“请取适量食物,浪费罚款”的文字,感觉有点别扭和难受,因为这实际就是在提示“你可能是个浪费者,所以我们需要告诫一声。”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提醒”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绝对不该要的。因为有些提醒几乎就等于暗示。譬如老师反复提醒某个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其实就在暗示他是一个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人。久而久之,这暗示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他就真的会变成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人了。

    在亲情中加上友谊的距离感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亲情中获得温暖、力量、勇气,以及其他所有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但是亲情也可以是最有杀伤力的一种感情,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距离太近的关系。致使在亲情的框架内形成迫害与被害、施虐与受虐的相互拼杀的关系,而其中的当事人竟还误以为他们是在相互爱着。很多人的人生悲剧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然后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点。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紧密、最珍贵的感情,因其基于血缘的和婚姻的坚固基础,有时会使处于其中的人过于有恃无恐而为所欲为,后果就是带给亲人和自己伤害。若能在亲情中加入点友谊的距离感,使身处其中的人在言行上更慎重一点,不仅不会损害亲情本身的品质,反而会使亲情变得更加健康和完美。

    固执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人的依赖感

    人是关系的动物。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在关系中被制造,然后又永远处于关系之中。

    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需要面对两种关系危险:

    一是关系过近,自己与他人或与群体的边界不清楚,独立性受到侵害,内心世界易受环境影响,变得不那么稳定和宁静。

    二是关系过远,自己与他人或与群体的边界过于清楚,以至于到了边界僵硬的程度,使自己处于“精神禁闭”之中:固执,听不进去他人的意见;过分坚持也许不必要坚持的所谓原则;拒绝一切人情世故;轻视情感,过度在乎理性;让别人难受,也让自己难受。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这些貌似独立、冷峻的人,内心其实充满了对他人的依赖情感。他们也曾无比依赖过比如父亲母亲或者其他重要的他人,却在这过程中受过较深的“伤害”。为避免创伤重现,他们划清跟他人的界限,“灭绝”对他人的依赖关系。

    第二,边界僵硬的人内心是充满激情的。只是因害怕而过度予以压制,以免它们“闹事”。

    第三,这样的人对他人充满敌意,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边界的突破,会遭到他人反击。而避免冲突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我不越雷池一步,你也别过来,我们相安无事。

    自我边界僵硬是一种画地为牢式的自我限定。要突破此限定,需做一些认知方面的调整:

    首先要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对他人的依赖是必需的,这并不意味着羞耻。只要对他人的依赖不是婴儿式的“完全依附”,而是成人式的“部分依靠”,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受到心理创伤。

    其次,也许在我们未成年时,内心的激情的确是危险、难以控制的。但作为成人,控制那些激情或把那些激情象征化,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所以尽可以让这些激情以某种无害的方式展现,而不必一味地将他们压制。

    最后,对成人而言,敌意也是可以象征化的,只要象征化了,就不会制造有严重后果的人际伤害。

    僵硬的自我边界是可以变得柔软灵活的。只有和他人的交流变得通畅,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

    抱怨——自处低下的难堪

    从心理的发展阶段来看,过度使用嘴都是心理发展处于比较原始阶段的表现。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极不成熟。

    抱怨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

    从关系角度看,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

    在所有外露情绪中,抱怨最具恶性且是双重恶性。第一重针对他人或环境,几乎能给周围的一切染上悲观的、令人厌恶的色彩,并能传染给那些本来没那么多抱怨的人。第二重是针对抱怨者自己的,他是将自己最弱、最丑的一面示人的人。

    每个人都要让抱怨者的声音从左耳进,从右耳出,使自己能够跟抱怨者建构的不真实的世界划清界限。

    人生是创伤的连续体

    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会涉及人类群体和个体心理创伤的呈现。创伤从此不再是一种创伤,而是一种可以用来把玩和欣赏的东西。后来者读到另外一个人竟然跟自己有相同经历和体验时,会更加感受到被共情和被治疗。

    人生就是一个创伤的连续体:生命始于创伤,然后终于创伤。在这两个最大的创伤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创伤。只要不会造成生命质量巨大下降,或导致生命过早结束,这些创伤本身与其说是坏事,不如说是好事,因为这些创伤犹如生命溪流的浪花,可以增加溪流的层次和美丽,使人有别于机器的单调和乏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幻想即现实》读书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ot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