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教育是我们国家比较侧重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好处在于赏罚分明,让孩子从小就清楚的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做了善事会受到表扬,做了恶事就要被严肃批评。
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在这种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我们有了“做好事受表扬”这个想法,就会在做好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希望受到表扬这个目的。
同样,我们“做坏事就会受惩罚”,就会在没有人发现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希望做些坏事,因为没人惩罚,就会在内心感觉自己赚到些什么。
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做好事。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
你发现自己没有受到赞赏,就会有一种潜意识:做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是没有意义的。
人性很自私,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不是社会道德的约束,我们绝不会做任何费力气却没有意义的事情。做好事的本质,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来自于“认可欲求”。
赏罚教育下会强化“对别人认可的希望”。因为从小就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培养,就会变得非常“期待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这一心理。
也就是将一个人从内心世界满足自己的状态拉扯到用外界的评判来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
这句有点绕,用白话讲,就是你本来可以活的自我,活的自由,从自身就能感受到快乐。而赏罚教育将你获得快乐的渠道拉扯到外界,利用外界的价值评判来让你认识自己的价值。
这种情况下,你已经不再是你,你的人生怎么去活,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是外界的操控。
你会特别的关注别人的看法。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我所说的这些,已经超出了赏罚教育的范围,而转向了更高的层次:你的人生意义。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到这里,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不是我可以讲清楚的事情。但我总在强调,人一定要活的清醒,至于怎样才算清醒,我无法形容。
这篇文章是希望告诉你,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不要被社会的教育蒙蔽我们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