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CE蝈蝈
“有苗不愁长”,用来描述新生儿家庭再合适不过。大多数家庭鸡飞狗跳的生活从新生儿的到来开始。
一个家庭,养育新生儿除了各项开支,还需要有人在家照顾。新手父母,面对的即将是各方面的挑战。更何况,新手父母还是一个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的职位。有缓解这种局面的方法吗?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中已为我们指点部分迷津。
心心妈原名项目,心心妈育有两个女儿。心心妈是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凯叔讲故事,成长树等平台阅读量10W+文章作者。心心妈希望通过分享育儿经历与所学,让更多父母可以被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被理解。
《童年不缺爱》围绕养育孩子展开,从亲子教育分享了科学实用的育儿方法。
一、“看见”孩子,合理给爱
静下心来想想,从小到大,我们是按着自己的意愿来生活,还是按着父母安排好的轨迹?
绝大多数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想法。心心妈分享: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密切的连接着他的内在观念,想法与需求。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个最基本的诉求:活出自我,在人际关系中被对方看到。
心心妈提到儿童游戏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叫做“反映性回应”,注意是“反映”而不是“反应”,“反映”的意思是我们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孩子的所有。用语言来“反映”孩子的行为,想法,需求,愿望以及情绪。
婴幼儿时期,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只能通过行为来表达。父母要学习的是通过这些行为来看见,理解和满足他们。《童年不缺爱》中分享,这儿的“看见”是父母清空大脑中所有的成见后,透过孩子“看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年龄阶段,以及其伸长与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只有当孩子们被“看见”,被理解,被满足时,他的问题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安全感也就此形成。
二、懂得孩子,关注联结
如果不恰当的鼓励孩子,他就会藏起真实的自我,去满足他人期待。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心心妈认为,好的鼓励就是父母将自己的用心看见自然的表达出来。
“看见”孩子的需求后,父母如何恰到好处的读懂呢?我们要理解,哭是孩子天然的情绪释放方式。游戏也是一种教养方式。
如何做到有效共情?
感受孩子的情绪;
先等待观察,再作出反应;
及时与孩子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心心妈把成熟的父母比喻成老道的翻译官,他们能透过孩子表面的行为与语言精确的翻译出孩子的内在需求。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中分享了一个例子:“我讨厌你”这句话有以下三种解释。
1、用“我讨厌你”来表达强烈的情绪。
孩子迷恋的是语言的力量,越夸张的语言越能代表他们愤怒的程度。
2、用“我讨厌你”表示“我喜欢你”。
主动的说出孩子的需求,是一种化解亲子矛盾的好办法。
3、用“我讨厌你”表示求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来的画面皆有原型。
父母与孩子建立联结是给予安全感的关键。《游戏力》中指出是能被感知到的、亲子间紧密的情感纽带。联结相对的是联结断裂。联结断裂是各类育儿挑战的根源,而化解之道就是主动与孩子建立联结。
心心妈总结了几个建立联结的时间段:从早晨起床到上学之前的这段时间;孩子刚放学回到家,或是我们忙了一天回到家的那一刻;在孩子处理一项困难的工作之前;在孩子与朋友分别之后;孩子深陷负面情绪的时候。
联结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给予爱,其二是与孩子一起玩游戏。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大师,加利·兰德雷斯说:玩具就好比是儿童的词汇,游戏就是他们的语言。
《童年不缺爱》中分享,游戏力是育儿界最深的套路。游戏就好比打开孩子情绪之门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看见孩子,理解孩子,也能帮助孩子释放、清空积攒已久的情绪,让他们轻松成长。孩子的世界从来不缺大道理,缺德只是自己租出来的道理。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对于每个人而言,世界从来不是客观的。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来的样子,而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
父母给了孩子最初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心心妈分享:一个懂得做好转换器的妈妈,不仅能改变孩子看世界的心态与角度,还能定义孩子看自己的眼光。
三、情绪平和,有效沟通
心心妈分享,流泪对孩子来说是天然的疗愈方式。孩子内心的伤,没过去的坎,并不能为肉眼轻易所见。情绪是一股流动的能量。及早觉察,并干脆利落的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情绪释放。
所有的情绪都有来路,哪怕来路在你看来不可理喻。相对于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孩童更习惯直接将情绪诉诸行动。询问和倾听是一种应对这种情景的办法,我们需要绕过现象,看到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童年不缺爱》告诉我们:行为的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背后信念的差异。孩子本身就有自我成长,自我引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非常强大,遵从着成长的规律。涉及安全问题时我们的确要及时看好孩子,过多的教育让孩子成长的原装系统开始出现乱码,变得混乱,甚至因为影响到了孩子的独立意志,最终事与愿违。
心心妈告诉我们情绪引导四个小技巧:
1、确保我们自己的情绪稳定且充满力量。
在CPRT中有一个重要原则:父母要学会做一个恒温器,而不是温度计。
2、向孩子温和的传递我们的爱与理解。
3、让孩子知道情绪与行为是两码事。
理解不代表我们允许或认可这件事。发现负面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但该做的事不能懈怠。
4,不与孩子纠结于具体事件与话语。
话语或许是偏激的,但感受却是真实存在的。
父母也不必掩饰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底线都不一样,不要用太多的应该绑架自己,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我们将自己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尊重和体谅。
父母如何教会孩子情绪管理,帮助孩子发展情绪自控力?《童年不缺爱》告诉我们三个小技巧:
1、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2、引导孩子了解情绪(认识,体会,感受情绪);
3、探索平复情绪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出生后的头两年,需要靠转移注意力,寻求大人帮助,或借助一些安抚物来释放负面情绪。2~3岁期间,孩子才能够在游戏中表达情绪,在3~10岁之间,孩子开始发展出情绪的自控力。
亲子关系,家庭和睦少不了沟通。心心妈告诉我们:沟通是双方的互动,不应只有单方面的观点与声音。只有当我们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沟通方式,才能双赢。与家人有育儿分歧时,如果我们就事论事讨论谁的养育方法更好,很容易让双方变得针锋相对。若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到对方的想法与需求,表达出这份“看见”,我们就能一起寻求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之道。
心心妈讲解的“沟通”形象深动有趣。”沟通”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先有一条沟,经由这条沟两边的水流实现畅通的流动,这里的大前提是沟两端的水面需要相对平,处于同一个水平面,这样才会有水流交互流动的平衡。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站在同一高度来讨论同一件事,这样才是有效沟通。否则,和对牛弹琴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陷入沟通的误区——以为沟通就是说服,居高临下的灌输。其实这样的想法,往往是冲突的开始。
《童年不缺爱》一方面介绍育儿方法,为新手父母提供了一些可参考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另一方面也为家庭和睦,成年子女提供了解惑方法和相处之道。
……END……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我是蝈蝈,写写生活小故事,书评,讲书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来我的小屋做客,我们一起成长,用文字记录我们走过的岁月,留下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