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个讲座,一位留美教授讲英美文学。没有想象中的诗意盎然,相反,全程教授都声音低沉、面无表情,甚至几度中断讲述,面色苍白地喘气。
本人是以一位文学爱好者的身份来听讲座的,本来其实对此是有一些失望的。最后讲座结束时,因为有事耽搁了会,落在了人群后面。结果,发现教授居然摊在椅子上起不来了。随行的太太赶紧递上药,让其服下。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授是强撑病体坚持完一下午的讲座。其实,教授完全可以告知大家自己身体欠佳。但是,自始至终教授没有提及一言,哪怕面对台下听众的哈欠连天、窃窃私语,也未曾为自己解释过一句。也许,在他心中,既然走上了讲台,就不允许自己再有任何借口退缩,这是作为一位师者的责任与当担!
这几年大大小小的讲座听了不少,回想起来,除了获得知识性的收获以外,许多讲者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有,身残志坚,拄着拐杖拖着一条腿,从台湾飞过来讲课的教授。讲他如何通过台湾极难的律考,只身先后去英德留学,然后辗转各地讲课。俨然比我们这些健全人都活得精彩。
年过半百仍奔波各地传授自己演讲技能的蔡老师。那天他由于时间紧迫,没来得及吃晚饭,仍然坚持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给大家讲了一晚上。连最后索要名片环节,都坚持站着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亲手把名片递给每一位观众。
从北京来的温老师,同样内容的三农问题,虽听不太懂,仍然每次都去捧场,一口气听了四场。就为了听他纯正的伦敦英语,听他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听讲座,绝不仅仅是纯粹知识的获得,更是讲者与听者心灵的交流、灵魂的碰撞。好的讲者,可以把听众带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大家进入瑰丽的知识殿堂,让人看见蓝天看见大海。每一段讲述,都是讲者生命历程的投射,透过知识的流幕,隐约可见作者的灵魂在低声吟唱,在烁烁发光。
每听一次讲座,如同撩开纱帘,瞥见一位智者灵魂的一角,被其人格之光照耀一次,何其欢畅何其愉悦!
所以,好的讲座,是值得记录珍藏、时时回味的。每次聆听,我都尽量全程录音,做好笔记,结束后拷贝PPT文稿,加讲者微博、微信,索要名片等,常常参与会后线上或线下的讨论,把每一次学习的过程尽可能拓展、延伸。
今后,我仍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继续奔走在听各类讲座的路途上,累并快乐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