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曹林老师的《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一文,觉得这一段写的十分精彩 :
图片读书的有用没用,我们似乎常常将它与金钱相挂钩。这是否和功利性的教育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有关?
读书、受教育,在印刷文明之前,是有钱有身份的人的消费; 之后,它作为一种人们走向成人,具备成人交流和思想能力的必经之路,普及延续至今。什么时候,读书开始被人们探讨它的有用无用?
《论语》中曾记载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说 。为己之学,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人之学是为了别人 。这里的为人不管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也好,为了社会建设也好,目的不同,自然会区分出有用和无用 :
例如“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流传至今的诗句出自清代诗人黄仲: 他年幼时丧父,少年时丧兄,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为谋生计,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这句诗出自他17岁时候的一篇习作《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首联和颔联都在表达他满腹才华却考不上功名,情绪低落,独自飘零的愤懑。是否那时的功名与如今的挣钱类似,都是特定时代大部分读书人的追求?
当读书人把它们作为读书的目标,那么必然会对一些人无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功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读书发家致富。
现今,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富起来的人太多,社会压力这么大,怎么能叫读书人不眼红?我们从小就被长辈灌输了一种观念: 好好读书,长大了挣大钱 。
金钱与读书紧密联系,无形中植入我们的头脑,事实上我们看到,那些初中没毕业的同学,如今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没读大学的朋友们,如今结婚生子,生活富裕。我们眼红,我们觉得怎么读了这么久的书,出来混的不如别人?
你看,我们的思想已经如同长辈期待的一样,我们也在问: 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转化不了金钱?
我不去反驳与金钱挂钩的功利性读书,也不去鼓吹读书只为提升涵养这种不太现实的想法,我只是觉得: 读了这么多年书,书之于自己不只是赚钱这么简单,读的书虽没有使自己成为富翁,但是至少能让自己维继生活; 好好利用知识,你也可以放长线钓大鱼 。
至少 — — 哪怕我们做着同一份工作,我不会同你一样目光灼灼地盯着眼前得失。哪怕我的处境比你还寒凉,我口袋里揣有无尽的文化可以取暖,哪怕我们都将回归家庭的琐碎,我知道琐碎之中也有诗意与温情。哪怕我们都将面对生活的苟且,我会为我的子女在苟且嘈杂中开辟出一道安静的缝隙。
“我读过书,油墨已融入骨肉里”,十分同意这句话 。当未来我的孩子读书时,我会告诉她: 读书不是教你挣钱,是教你用自己读的书学来的东西,好好去体会生活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