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间值得我们仨

人间值得我们仨

作者: 晨峰_02c6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18:56 被阅读0次

    《我们仨》。这部作品已经是非常有名了,如果你对钱锺书感兴趣,如果你对钱锺书和杨绛的家庭生活感兴趣,这本作品是不得不读的必读作。

    《我们仨》。然后在封面上隐隐地有钱家家信当中的很亲昵的称呼,妈妈、爸爸和圆圆,这是非常亲昵的家人之间的一个称呼。圆圆就是钱瑗,是钱锺书先生和杨绛独养的女儿,小名就是圆圆。

    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她的文字有着非常独特的气质,一打开书,看到杨绛的文字,就好像一下子在听一个历经沧桑但是又优雅克制的女士,在向你娓娓道来,她所经历的一切人生的跌宕。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九十三岁时的作品,这部作品就写得尤其杨绛,就是那种平静、平淡,是非常动人的,可以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那下面夏磊就带着大家走进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走进这样的一个学者家庭,在漫长的岁月流转当中,让我们一起看看人间的聚散吧。

    这本书结构非常简单,杨绛先生就用了三个段落来写《我们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就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还有非常精彩的附录,附了家信和钱家的一些便笺。

    一、我们俩老了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杨绛先生的文字的魅力,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的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这是杨先生的文字,异常平淡,为我们拉开了一幅漫长的跌宕人生的画卷。一开始,杨绛先生并没有一下子就进入我们仨的真实的生活,而是写了梦境。我在想,这样的梦境可能有几层意思。

    一是不得已,因为历经跌宕的人生岁月之后,其实杨绛先生写东西是非常克制的,她很多不得已的经历可能不便明说,于是借梦使然。

    还有一部分,其实在中国的文学传统里头,梦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学的意象。大家想想,你看,像《红楼梦》《牡丹亭》这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哪一个不是在写梦呢?

    二、我们仨失散了

    在《我们仨》的第二部分,杨先生写了一个万里长梦,这个梦是《我们仨》的开场,其实它也隐喻了一家人在世间的相守、相护、相聚、相失。

    杨先生写了一段古道上的梦。

    有一天,钱家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要请钱锺书马上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一定有人有车来接,也不让家人多问,去哪儿,干什么,开什么会,不说,就挂了电话了。

    钱先生肯定是答应亲自赴会,准备好了衣服,但是第二天上了车之后,便一去不回,全无音讯。你想想,这家人能不急吗?杨绛先生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很无能,只能在家里做饭,等着。

    那么钱瑗作为家里的独养女儿,这个时候为了爸爸的安危,就得全力寻找。几经周折,他们发现了这个古驿道,并发现了一个古驿站,这是钱先生有可能落脚的地方,于是苦苦寻找。

    然后母女二人在驿道的尽头一条编号311的小船上,竟然真的发现了锺书。在杨先生的梦境里,那条小小的船舱像医院,钱锺书侧卧在这个船舱当中,醒过来了之后,他的脸是非常憔悴的。

    这是梦境,但是也是一部分现实的折射。弗洛伊德说梦都是我们的潜意识,梦是愿望的达成。可能杨先生的梦,就是她随时都有可能失去锺书,而在梦中他一次次地失散,在梦中他们又一次次地聚首。这可能是杨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头,内心的一个深切的担忧。

    于是杨先生决定留下来,住在客栈里,每天都来看锺书。钱瑗要回到北京,周末再从京城来到古驿道,来到客栈,然后三人团聚。

    在这个梦境当中,在古驿道上,三个人又相失了。她把钱瑗的病情,如实地在梦境里头写了出来。在现实生活当中,钱瑗的确是患有骨结核的,在这个梦境当中,杨绛先生也提到了阿瑗的病——骨结核,而且已经是扩散到了腰椎,需要住院治疗。

    在梦里,这一段写得很动情。你想想如果说一个家庭,遇到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最无奈的时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当杨先生告诉钱锺书先生,他们的女儿离去了,杨先生这么写: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我的手是冰冷的。我摸摸他的手,手心很烫,他的脉搏跳得很急促。锺书又发烧了。

    两个老人,心上流泪,白发人送黑发人。

    在梦境当中,杨先生想找到那条小船。锺书不是发烧了吗?她每天都会到那个尽头,去找那条船。但终于有一天,她到河边的时候,那条小船不见了。梦醒时分,杨绛先生好像又回到了三里河的家,回到了自己的卧室。但是此刻钱瑗已经不在身边,锺书也不在了,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

    一个梦境好像是一个预言,已经预演了一家人的聚散离合。

    其实有的时候好的作品,开头就是结尾。《红楼梦》是这样,我们喜欢的电影《教父》也是这样。当开头就是结尾,好像已经告诉你一切结局,那么,接下来的这些故事还会有意思吗?我告诉你,其实接下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这个章节,才是这本书真正的精华。太多的细节和回忆,随着杨绛先生的文字和娓娓道来,会浮现在你的心头。

    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下一个章节的一开始,就像是一个家庭相册。在这个家庭相册里头,你能够看到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时的钱锺书和杨绛。也能看到1938年在船上抱着钱瑗回上海时,脸上还带着那种初为人母时那种幸福的杨绛,圆圆小的时候脸也圆圆的。这是一个学者之家。

    钱瑗长大之后,在1990年的时候,到英国的纽卡斯尔当客座教授了。在晚年钱锺书和杨绛先生,两个人争着阅读女儿从英国寄回的信。

    在钱锺书的家里头,女儿和爸爸是一拨的,女儿和爸爸是最哥们的,爸爸也经常以钱瑗为骄傲,说女儿最像爸爸了。

    随着一张张的家庭照片,你能够感受到钱先生和杨绛先生这种家庭的氛围,夫妻俩会为彼此理发。1981年,在三里河公寓拍了一张钱先生和杨绛先生的合影,家中的陈设非常简单,但是透过这张照片,我们看到的是那一代学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平静、淡然和从容。

    写《我们仨》的时候,杨绛先生已经九十三岁了,在人生的暮年通过这样的回忆,通过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再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一聚。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杨绛的文字,进入钱家人“我们仨”的这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吧。

    01结伴留学

    1935年7月,钱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杨绛二十四岁略欠几天,他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他们离家远出,不复在父母的荫庇之下,都有一点战战兢兢。但是,两人作伴,可相依为命。

    那个时候,民国的学者留洋能够结伴同行,其实是一种幸运了。我讲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的人生经历也类似,只不过他们是先留学再结婚,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是先结婚再留学。

    初到牛津,拙手笨脚的钱锺书先生——拙手笨脚是杨绛对于钱锺书的评价——就把门牙给磕掉了。钱锺书去坐公交车,下车的时候,这车继续往前走,他还没下去,一只脚下来了,车走了,摔了个大马趴,把门牙给摔掉了。所以说,杨绛说锺书就有点拙手笨脚,老是做坏事,惹祸,门牙磕掉了。

    那个时候,虽然说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都是家里非常殷实的家庭,但是他们作为留学生,也得精打细算。钱先生是庚款的公费留学生,那么杨绛就只能随夫走读了。

    杨绛通过一些文字在回忆,随夫走读也给她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她从来都没有像这样,能够自由地去读书,而且杨绛先生还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的韦斯利女子学校,去陪伴自己的先生去牛津走读的。

    那么杨绛和钱锺书在那边,就得为自己的生活张罗。

    他们一开始租住的这个地方,房东叫作老金,负责一天的四餐——早餐、午餐、晚餐,还包下午茶。但是杨绛觉得这房子太小了,不想租,想换,钱锺书还埋怨她,别折腾,我们挺好的,在这儿也可以吃别人的饭,不用租房子,别折腾了。但杨绛不行,杨绛觉得我们得换一个更好的。虽然说是留学生活,只要在预算开支以内,是不是能够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说杨绛就想着,一定要去租一套好房子,经常就跑到比较环境好的当时的富人区去看,就溜达。

    有一天她看到有一个小公寓,杨绛就敲门上去了,房主叫作达蕾,是一个独居的女士,有这么一个小套房。她说明自己的来意,在英国,在牛津,是要有眼力见的。房东就是看看她,通过面试看看你到底是什么人,行不行,过了房东这一关才让你看房子。

    那是一个小套房,然后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就在公园旁边。有了这套小房子,他们俩就得张罗着怎么吃饭,这吃饭对两人来说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搬了小房子之后,有一个很温馨的时间点,搬房子不是要弄家具、搬东西吗?大家都很累了,这也算两个人的探险。但是到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从来不做饭的钱锺书,居然为杨绛张罗了一餐丰盛的早餐,有红茶,有鸡蛋,有面包。也就是在英国求学的这段时间,每一次早餐冲浓浓的一壶红茶,成为了钱锺书一生的嗜好。

    搬到了达蕾的这个小套房里头,钱锺书和杨绛就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了。原来住在老金的那个房子里头,厨房是房东的,他们只要管吃饭就行了,现在居然有自己的厨房了。那钱锺书有时候馋,想吃红烧肉,于是杨绛就挖空心思做这个红烧肉。但是在英国,生姜、酱油这些佐料都是中国产的,在牛津奇货可居。而且在英国酱油不鲜,又咸又苦,总觉得不够味道。然后杨绛刀功不行,她还要想个办法切猪肉。于是她用剪刀去剪那个猪肉,剪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努力地用一个锅去炖。

    杨绛说,按照我的这个科学素养,我觉得这肉要好吃,必须得用文火炖,就得慢慢地炖。并且没黄酒怎么办,就用雪利酒来代替黄酒。文火炖肉,汤也不倒掉撇去沫子,红烧肉居然做得不错,钱锺书吃得非常快活。

    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了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从此一法通,万法通,鸡肉、猪肉、羊肉,用“文火”炖,不用红烧,白煮的一样好吃。

    基本上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了,杨先生说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地进入了文明阶段。很有意思,杨绛先生的红烧肉。

    虽然说钱锺书和杨绛全都是学霸,到了英国,到了牛津求学,也会有他们头疼的时候。看看钱锺书先生在求学的时候,最头疼的是什么。

    钱先生最怕的就是两门功课,一门是古文书学,都是那种外文的古文,要进入故纸堆去做很多的研究。还有一个学问那就更加生僻了,叫作订书学。

    他们学习外国文学的学生,要学会传统的装订书的方法,这个可把钱锺书给难坏了。这个课程上,都是一整张一整张的这种大纸,然后课本上画的都是很多的虚线,钱锺书把这个纸拿出来,和同学一起在那儿研究,怎么折都不对。杨绛说,可能我是女人,我对折纸、订线的这些事情,相对来说比较能够理解,于是指出你们是不是折反了,课本上画的是镜子里的反映式。钱锺书恍然大悟,一折,成功了。

    还有这个古文学,古文学考试的时候,有一段话,要把它翻译出来,锺书就很严谨,就着急地把一整段话从头到尾全部给翻译完了。其实他犯了一个大错,题目是要求他们从一整段文字里头挑一句,你把它翻出来就行了,但是必须全对才能够通过考试。锺书是把一整段全翻了,这其中肯定有一些漏误,这堂课就没过,还得补考。钱锺书补考,好玩吧?钱锺书先生大学霸,补考,但是补考及格了,钱锺书先生也就如释重负。

    然后考完了试,钱锺书和杨绛就和他们的房东达蕾女士约定,等他们过完假期回来,达蕾女士会把另外一套稍微大一点的房子也租给他们,他们很高兴,于是收拾行李就放假,享受牛津学子的假期,到巴黎去探险了。

    我觉得,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他们那一代的学人到国外去游历,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真正地打开眼界。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还是相对封闭的,只有很少的一批年轻人能够开眼,看到这个世界,去接触这个开放、精彩的世界。

    杨绛先生也记录了一段他们在伦敦和巴黎游历的生活。她说那个时候很有意思了,巴黎的同学挺多的,她不记得在伦敦还是在巴黎了,钱锺书接到了政府当局打来的电报,说派他做1936年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要到日内瓦去开会,代表一共是三个人,锺书和其他两个人都不熟。在巴黎的时候,也记不得是经谁介绍的,一位驻在巴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王海经,请他们吃了中国的馆子。

    然后她还讲了一段他们从巴黎到日内瓦的经历,他们俩和陶行知住在一个车厢,陶行知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教育家,三个人深夜长谈,一直谈到天亮。陶行知带着他们走出车厢,在火车的过道上对着车外的天空,教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天上的星星。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也是很浪漫的。

    然后在青年大会上,能逃的会他们就赶紧逃了。你看,钱锺书和杨绛有的时候工作也不认真的,能逃的会就逃了。逃了干嘛?去郊游,去玩了。但是重要的会他们是不溜的,他们也会上台发言。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在世界青年大会上的发言,英文讲稿是钱锺书先生写的,而且发言当时的反响非常不错。

    利用这个暑假算是远游了一趟,他们也访问了巴黎大学的很多的同学。他们也在想,是不是能够在牛津学习,有机会也可以到巴黎来学习。

    02钱瑗降生

    成家的人都希望能够有孩子,钱锺书在这个时候是很想要一个女儿的。

    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锺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锺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你看,这是杨绛初为人母时候的那种对于新生命的期待。我很想要一个像锺书一样的女儿,这个女儿如果像先生,像丈夫,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和所有的年轻的夫妇期待新生命的时候完全一样,看上去是非常温馨的。

    而钱锺书又调侃杨绛了,他说杨绛你是“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你是一个才女,你要当贤妻良母,还想当女博士,你怎么什么都想要。就调侃自己的妻子,非常有意思。

    在待产和生孩子的这段,其实杨绛先生的这个文字也是妙趣横生的。女儿生出来以后,他们在伦敦的医生,给钱瑗取了一个绰号叫Miss Sing High(高歌小姐),就是唱女高音的,哭声特别大。

    在家庭生活当中,不管是待产还是生育,钱锺书对杨绛的悉心照顾,你都能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妻相濡以沫,过日子的那种味道。

    另外有一个小的细节,也非常有意思。就是钱锺书做了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坏事,就是把家里的事情做砸了,他会第一时间告诉杨绛,挺有意思的。

    钱锺书这段时期,因为杨绛生孩子,要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房去探望,常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给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也能洗吗?杨绛说能洗,然后他就放心回去了。

    有一天钱锺书说我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给砸了。她问明灯到底怎么样了,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地回去了。下一次又满面愁容地来了,说是把门把手给弄坏了,这门轴两头的门球都掉落了,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就放心地回去了。

    “我说不要紧,他就真的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其实钱锺书和杨绛这对夫妻,在生活当中是互相依赖的。钱锺书在生活上依赖杨绛的这种“不要紧”,他有的时候拙手笨脚,希望获得杨绛的帮助。杨绛也经常看着钱锺书,就怕锺书不在,因为锺书是她的兄长,是她的导师。相濡以沫是在这种生活的细节里,经过岁月的涤荡逐渐形成的。

    钱锺书的女儿降生,那个时候,中国的传统是要根据家里的长辈按照辈分给孩子取名字的。于是祖父就给钱瑗起学名,叫作健汝,钱健汝,然后还取了一个号,叫作丽英,“牛丽于英”。

    听上去好像挺拗口的,钱健汝,拗来拗去,又不太叫得响。于是钱锺书和杨绛就自作主张,因为钱瑗长得圆圆的,脸也圆圆的,最顺口的就叫圆圆吧,圆圆就成为了她的小名,最后干脆大名也改了,直接改成叫钱瑗。

    03巴黎深造

    有了自己的女儿,并且在牛津求学,钱锺书先生也顺利获得了牛津的文学学士学位,然后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就到巴黎大学去进行深造。

    一方面是自己初为人母,要带着孩子,一方面还得下功夫读书。杨绛在这一段时间,其实是做了全职的妈妈,而钱锺书在巴黎期间,可以说是自己真正地开始进入到一种自由读书和学习的阶段。

    杨绛先生记录说,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是自己真正地扎扎实实下功夫读书的一年。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一家一家慢慢读来。德文也是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了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我们能够看到,钱锺书先生深厚的外国文学的修养,离不开这一年的巴黎求学的经历。

    而在这段时间里头,在巴黎求学的时候,杨绛的母亲去世了。身在海外,母亲去世又不能回国送终,我们可想而知杨绛当时的那种悲痛了。杨先生这么说,她说:

    妈妈已于去年十一月间逃难时去世。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锺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锺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只有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之后,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这种虽然痛但是有亲人在身边的那种幸福,那种人生的况味。

    04回到祖国

    那个时候虽然身在海外,但钱锺书和杨绛都是心系祖国的人,他们为国为家都十分焦虑,奖学金还能够延期一年,但是他们都决定要赶紧回国了。

    当时巴黎已经受到了战事的影响,回国的船票也非常难买,他们就辗转由里昂大学为他们买得船票,坐三等舱回国。那是1938年8月的事情,二战已经开打,这一对赤子将由海上,回到他们离开了多年的故土。

    杨绛先生还自己反思,她说,当时都没为圆圆多备一些奶糊,上去就天天吃土豆泥,一开始养得很好的,那时候圆圆差不多两岁,养得很结实的一个娃娃,等几个月之后,那时候在海上航行三个月,回到上海的时候,这娃娃都瘦了,都变成了一个瘦娃娃了,原来那个胖娃娃已经没有了。

    他们回到上海,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回到上海,圆圆是从巴黎回来的,那家里人都视作掌上明珠。两岁的孩子也非常有意思,逗着她说话,但圆圆很有意思,看见谁都就唬。

    圆圆还会弹小舌,可能和她巴黎那段时间的生活有关。因为孩子学习都是耳濡目染的,当时在巴黎求学的时候,钱锺书和杨绛女士有一个房东,是巴黎的当地人,很想把圆圆接到乡下去养着,但是他们没有同意,但是巴黎这个太太经常就把圆圆接过去照顾一段时间,圆圆就跟着这个巴黎人学了法语的很多发音。到了上海以后,很有意思,这个小朋友会打花舌头,会弹小舌头,那很有意思。

    到了国内一段时间之后,这圆圆开始说无锡话了。你说有意思吗?在民国那段时间,旧社会所有的人,不管你是不是到海外留学的,回到国内都得遵循家庭的这种伦理,就算是杨绛,她也得习惯到钱家,去做一个贤惠的太太。到了那儿不能够多说话的,要尽自己媳妇的本分。

    钱锺书一开始回到家没有直接回上海,而是到了西南联大,到西南联大去任教的。但是钱锺书有一段很纠结的这种心理,他是一个旧式的长子,旧式长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家族的理想和愿望。那个时候,锺书的父亲对钱锺书是有很多的期许的,于是就希望钱锺书能够去职,到蓝田去任教,做外语系的主任,当时也在钱家引起了很大的矛盾。

    杨绛认为,你到清华大学这份工作是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还没教一年就辞职呢?这不是出尔反尔吗?你不应该答应父亲的这样一个要求。但是你看,钱锺书虽然接受了很多西洋的教育,但他内心还是那种长子,父母之命他要去遵守的,于是就有这样的一个矛盾。

    但是钱锺书和杨绛自有处理矛盾的一个方法。他们在回国的轮船上,就因为一个词的发音,发生了争执和不愉快,最后向同行的法文专家求证之后,证明杨绛是对的,还弄得钱锺书满心不高兴。于是他们就定了夫妻之间这样的一个解决矛盾的办法,你发表你的意见,我发表我的意见,我们互相说,但是也不是以你的意见为主,我一定要听你的,也不是我一定要听你的,看理到底在哪里,这是他们定下来的处理矛盾的一个规则。

    在这件事情上,杨绛选择的是沉默是金。她明白,一个学者对自己人生的职业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她也很能体谅锺书作为一个家中旧式家庭的长子,此时所肩负的那种使命和纠结,所以杨绛选择了沉默是金。

    钱锺书接受了父亲的邀请,去职,经过颠沛流离到蓝田去任教了。说到旧式的长子,杨绛先生发自内心地能够理解钱锺书的纠结,她是这么写的,说:

    爹爹最宠的不是锺书,而是最小的儿子。无锡乡谚“天下爷娘护小儿”。锺书是长子;对长子,往往责望多于宠爱。……锺书自小缺少一位慈母,这对于他的性情和习惯都深有影响。

    这是一位妻子对于自己的先生,很重要的、非常深刻的理解。她就说,我的公公经常说,锺书愿意到蓝田来,并且在蓝田侍奉我,还给我炖鸡汤喝,这是“口体之养”,不是“养志”。你看看,这旧时的爸爸,儿子来尽孝了,就在你的身边任职,还给你炖鸡汤,还说这是“口体之养”,不是“养志”,你出息了,能够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了,那才是“养志”。我们可以想到,当时的钱锺书,内心还是有很多的这种纠结和痛苦的。

    好,锺书到蓝田就职了,那么杨绛就在上海带孩子。圆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趣事。也可以说圆圆是早慧的,过目不忘,杨绛和表姐经常买了卡片,在楼上给两岁的圆圆读书,教她认字。其实老一辈是不希望孩子那么早学认字的,但是圆圆就看着看着就会了,《看图识字》的上下两册,圆圆居然能够过目不忘,很有意思。

    你别看她人小,她真的是很像爸爸,很像锺书,能够观察身边的很多人。当时住在上海的这个弄堂里,有一天就来了一位穿着很入时的女士,擦着口红,穿着高跟鞋。圆圆就很好奇,就跑过去,一直看着这个人,那这个人是当时弄堂里的一位二太太,家里人也有很多关于这位二太太的传言,就在孩子面前说,都以为圆圆不懂,两岁。但是谁知道这圆圆知道,就给这个人还取了一个名字,叫精赤人人(无锡话,指赤条条一丝不挂的人),就说她穿得太少了。那这给杨绛吓一跳,原来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学会“格物致知”了。

    05锺书回沪

    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锺书回沪省亲,毕竟父亲离开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刚刚回来,这孩子好像有点不太认识自己的爸爸了。那么圆圆就远远地看着父亲,也希望通过格物能够尽快地认识这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里头有一段描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杨先生这么写,说:

    锺书面目黧黑,头发也太长了,穿一件夏布长衫,式样很土,布也很粗。他从船上为女儿带回了一只外国橘子。圆圆见过了爸爸,好奇地站在一旁观看。她接过橘子,就转交妈妈,只注目看着这个陌生人。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之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锺书就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的,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圆圆的原话就是这样,所以说杨绛先生记了一辈子,每个字都记得。你看看,然后钱锺书就把女儿叫到身边,对着女儿说了一句耳语,圆圆立刻被感化了似的,和爸爸特别友好,从那句话以后,妈妈就退居二线了,圆圆始终和爸爸是最哥们的。杨绛先生到了晚年也想不起来,锺书究竟跟女儿说了什么话,一下子就赢得了女儿的友情,这也成为了钱家的一个谜。这是我们仨刚刚开始的生活里头,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描写。

    在这一段时间,钱锺书虽然在蓝田任教,但是他也在等待另外一个就职的机会,就是清华是不是会重新聘任他。锺书是那种挺耿直的人,就在那儿痴痴地等,用杨绛先生的话就是“痴痴地等”。但是锺书满以为,没多少时间就会接到清华的聘书的,他像痴汉等婆娘那样一等再等,但是清华的聘书就是杳无音讯。

    这就成为了一个公案了。其实是清华要聘请钱锺书的电报遗失了,但是电报怎么会遗失,谁都搞不清楚。然后钱锺书就到蓝田去任教了,好像和清华失之交臂,杨绛再问,你有没有得罪过谁,有没有说错过什么话,钱锺书一概认为,我并没有得罪过谁,一切都是客客气气的,对师长也是客客气气的。

    杨绛说,锺书虽然说遭到了厄运的拨弄,但是他却觉得,一家人都能够同甘共苦胜于离别,他甚至在回到上海的时候发愿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这也让杨绛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身边的这位丈夫要陪伴家人的一种决心。

    06艰难抗战

    人在时代当中,有的时候也身不由己,两位赤子之心的学子回到国内,但是时局变乱,抗战开始,那么上海沦陷了。

    钱锺书和杨绛最艰苦的时期,是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战胜利之前。钱锺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书之外,也增添了两名拜门的学生,有三家人,一家姓周,一家姓钱,一家姓方。就像钱锺书和杨绛这样的知名的学者,其实在抗战时期也都得为了五斗米折腰,所有的学问也都是为了换柴米的。

    这段时间上海沦陷,虽然说在租界,但是为了逃避上海的轰炸,一家人也是从上海紧急地逃到苏州的庙堂巷去。一家人聚在一起了,钱锺书的爸爸也第一次看到了钱瑗。他认为,这个钱瑗是他们钱家读书的种子,考察了一下钱瑗。钱瑗早慧,小的时候就过目不忘,而且特别喜欢读书,于是钱瑗在钱家也饱受长辈的喜爱和尊重。

    在杨绛先生淡淡的文字里,其实她对苦难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呐喊,往往是这种接受,往往是这种经历忧患之后的平静,让我们看到了杨先生身上的这种智慧。整个国家在经历动荡,这个时候其实作为杨绛和钱锺书,他们也可以选择离开的。但是为什么杨绛和钱锺书不肯去国呢?杨先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这份安静,让我们读出的是文人之风骨。

    07迎来解放

    紧接着就迎来解放。解放之后,中国面貌一新,成为了新中国。1949年夏,他们夫妇得到了清华母校的聘用,于8月24日携女儿登上火车,26日到达清华,开始在新中国的工作。

    钱先生是受聘了,但是当时的清华有一条规矩,就是同是夫妇,不能在清华里头同时任教授的,于是杨绛先生就只能成为清华的散工。什么叫散工呢?就是按钟点领工资,工资也很少,所以说杨绛先生戏称自己是散工。但是散工有散工的好,可以逃会,不用去妇女会,系里开学习会的时候也可以不去,反正都是散工,好像也暗合了杨绛先生这种自由的性格。

    圆圆在这一年,在清华园里头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法继续求学,那就休学,休学一年。她也成为了钱锺书的小助手,你别看圆圆小,但是她经常会发现一些爸爸上课的时候很有意思的细节。

    比方说她会跟钱锺书说,爸爸,你的学生里头,谁和谁在谈朋友。钱锺书不以为然:“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谈朋友?”圆圆就会说,你看,他们这个作业本,同时都用一种很特别的紫墨水写的字,交的作业,你不信去问问。后来还真的证实了圆圆的这个判断,说明圆圆的确是很有眼力见的。

    在家里,圆圆的数学是由杨绛来管的,而且她的语文和英文,每周都由钱锺书先生来负责批改,一个孩子的成长要有学校的培养,但是家庭的这种熏陶,我觉得也非常重要。像这样的一个学者之家,从小的交谈、眼界、阅读的经历,也塑造了圆圆从小的一种求知和学者的个性。

    在清华期间,由乔冠华先生介绍,钱锺书先生就进入了一个特别的翻译委员会,就是《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委员会。

    钱锺书面对别人的恶意,也是一个非常坦然的人,他对杨绛说,我们面对别人的一些非议,面对别人的诽谤,不要愁,他也未必随心。就是说害你的人,诽谤你的人,他也未必随心的。锺书这话没错,也给杨绛增添了几分智慧。夫妻之间是共同成长的,特别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一句“不要怕,我会弄”,给钱锺书很多的安心,一句话,“不要愁”,也给了杨绛很多智慧。

    钱锺书先生在这一段时期,在清华的时期,不光是进入到了《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委员会,而且他还在何其芳和于冠英同志的领导之下,选注唐诗。其实能够翻译和选注唐诗,对一个人的学养的那种挑战非常之高。唐诗不可译,唐诗是很难被翻译的,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并且能够穿行到西方的文学当中,才能够做好这份工作。

    但是钱锺书经常在想,我的专业是外国文学,我也希望留一点时间给自己,要默默地去耕耘自己的园地。

    圆圆的学习,一方面由杨绛代教代数,一方面钱锺书也每周替她改英文和中文的作文。圆圆倒是真的是一个学习的种子,代数经常考到满分,以满分进入了贝满女中,也让钱锺书和杨绛非常自豪。

    他们也常挪用工作的时间偷着去玩,因为周末女儿回家,而假日的公园游客很多,颐和园后山的松堂游人稀少,他们经常一起去后山,那里松树千姿百态,他们和一棵棵松树都认识了。

    还有动物园,也成为了这一家三口特别喜欢的一个地方。这个时期钱锺书、杨绛和钱瑗,经常到动物园去看各种各样的动物,通过动物格物致知,他们好像也学到了很多。

    杨先生说,熊是很聪明的,喝水用爪子掬水,就像人的喝法一样。最聪明的是不外露的大象,有大象被拴起来了,它居然还能够把那个拴自己的链子给挣脱出来。当那个大象耐心地摇晃自己的身体,站在原地不动,拴就拴,反正也挪不动。有的要逃,有的随你怎么拴。母象会用鼻子把拴在前腿上的这个铁链子给拖下去,然后用长鼻子靠在围挡上,好像是在满脸得意地笑。饲养员发现它把铁圈脱下来了,再给它套上,它也不反抗,一会儿又脱下来。

    锺书也格物致知,发现孔雀开屏,也不是去炫耀自己的尾巴,而只不过是掀起尾巴,向雌孔雀露出自己的后部而已。他们通过看动物,获得了很多的乐趣。

    圆圆在这个时期从学英文改学俄语,而且杨绛先生也为钱瑗聘请了俄语老师,圆圆也非常努力了,很快就跟上来,获得了三好学生,加入了共青团。

    最动荡的时刻,你看看钱锺书和杨绛先生其实是工作不辍的。在这段时期,杨绛先生完成了《吉尔·布拉斯》的翻译,然后又重译了《堂·吉诃德》,而钱锺书先生1956年完成了宋诗的选注。

    这段时间其实对于钱锺书、杨绛和钱瑗的这个家庭来说,还算是比较平稳的,钱家并没有遭遇太大的这种冲击,他们的生活是可以的。对于“老人”来说,他们拿到的薪水比新人要多很多,那个时候年轻的学者一个月就十几块钱,但他们可以拿到几十甚至上百,他们的生活是比较好的。对于杨绛和钱锺书来说,他们觉得,有的时候还觉得挺有愧意,作为老专家,他们拿着比较优厚的待遇,他们还有点心里过意不去。

    他们生活上是没问题的,就算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钱锺书、杨绛还能经常带着钱瑗一起去吃馆子,最有意思的是,在我们仨的生活里头吃馆子,就像看戏一样。他们三个人在吃饭的时候,也吃出了无穷的乐趣。

    有一段我给大家一起念一念,很好玩的。

    吃馆子不仅仅是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锺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锺书和阿媛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那边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

    “跑来的这男人是夫妻吵架的题目——他不就是两人都说了好多遍名字的人吗?……看他们的脸……”

    “这一桌是请亲戚”——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都头头是道。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

    这是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一家三人相守在一起的,从日常生活里头练出来的那一点点难得的乐趣。

    三个人居于北师大的一间寒室,小小的一间房子,这是钱瑗的宿舍。楼道里的许多人就来看钱瑗的爸爸妈妈了,得知他们的情况都伸出援手,被子、褥子、枕头从各家送来,锅、碗、瓢、盆、菜刀、铲刀、油盐酱醋,以至味精、煤球、炉子、煤饼子,陆续从四面八方送来,不限本楼了。阿瑗的朋友多,真的好,他们心上舒坦又温暖。一家人能够在动荡中居于寒室,有朋友帮助,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她竟然感到了人生从来都没有的一种温暖。

    后来他们换到了小红楼,这里是两间房,一南一东,光线会好一些。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能够安定下来,觉得这是很温馨的一个去处。但是因为这样的宿舍没有暖气,钱锺书先生哮喘发作。

    这个时期钱锺书先生的身体其实很不好,到了深夜要紧急送医,怎么办?后来一位好心的司机,在深夜送着钱锺书先生进入了医院。

    有一段描写感人至深:

    送我们的司机也真好。他对钱瑗说:他得送那位看病的教师回学校;钱老师什么时候叫他,他随叫随到。锺书躺在宽仅容身的暖气片盖上休息,正是午夜十二点。阿瑗打来电话请司机来接。司机没有义务大冬天半夜三更,从床上起来开车接我们。他如果不来接,我们真不知怎么回小红楼。医院又没处可歇,我们三人都饿着肚子呢。

    裹在被窝里的一锅粥还热,我们三人一同吃了晚饭,锺书这回不呼啸了。

    这淡淡的文字里,我感受到的是那种暗夜当中人性的温暖,一家人的温暖,和那位司机伸出援手时的温暖。

    之后钱先生为了方便工作,搬入了一个办公室,因为这个办公室离文学所的资料室非常近,方便钱先生能够随时地查资料。谁能够想到,像钱先生的《管锥编》、毛泽东诗词的翻译这些重要的学术工作,全都是在这样的陋室当中完成的,这真的是“虽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这个时候,钱锺书和杨绛还开了一个玩笑,说我们的著作要发表了,发表的时候我们互相题赠,我给你题赠,你给我题赠。杨绛还开玩笑说,说我这字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呢?在《我们仨》的附录当中,有杨绛先生对钱锺书先生的题赠,很有意思,我给大家读一下。两句话,“中书君即管城子,大学者兼小说家,戏赠管城作者,杨绛”。这是杨绛先生送给钱锺书先生的题赠,“中书君”说的是管城子,“中书君”“管城子”这都是笔的代称,可以说是一语双关。《管锥编》《围城》,都是钱锺书的作品。“中书君即管城子,大学者兼小说家”,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对学者夫妇,在他们的戏赠当中的感情的笃厚。

    后来,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得以迁入他们最后的居所——三里河。

    在这一段迁居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插曲。安排钱锺书和杨绛先生迁居到三里河这所很不错的四居室居所的,是胡乔木先生。胡乔木和钱锺书的这种交往,也真的是君子之交,一切淡然如水,在杨绛的笔下也颇为让人动容。

    杨先生这么写,说胡乔木先生偶尔来夜谈,大门口堵着一张床,这张床是钱锺书和杨绛的阿姨睡觉的地方。胡乔木同志后来问我们,房子是否够住,我们说,始愿不及此(我们一开始根本就没想到这房子这么好)。这就是他们对于胡乔木所有的谢意了。你看看,他们之间的交往如此之克制。

    那还有一些朋友提醒钱锺书,说胡乔木这个人,他只把他最好的一面给你们看,你们得好好地、多方面地去看一下这个人。但钱锺书和杨绛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赏析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这也是我从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那儿学会的一个人生智慧,看人应该如读书,崇高不就低。这是君子之交,这是淡然如水。

    杨绛先生有一段文字,写得特别温馨。说到在三里河和家人相聚的时候,每个人的角色好像在互换,在变化,而在这种变当中,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我们仨之间的那种温情。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你看,最亲的三个家人之间,角色可以互换的,女儿可以成为姐姐,成为妹妹,成为母亲,爸爸最哥们,但是只能当弟弟,多么温馨的变化。

    圆圆也成为了非常知名的学者,而且杨绛先生和锺书先生对钱瑗的评价就是爱教书,像爷爷,锺书说她很刚正,像外公。

    当时北师大的外文系和英国文化委员会合建了一个项目,必须有外国专家来进行培训的。外国专家有自己的一套教授的方法,钱瑗听了外国专家的公开课之后,说不对,你不能这么教,得那么教,并且把关于这项课程的所有的资料,全都从图书馆借出来了,和外国专家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对话。外国专家说,这圆圆工作起来,是真够刚正不阿的,但是也对圆圆非常佩服。锺书和杨绛看到自己的女儿治学如此严谨,其实也是非常欣慰的,这也是家学渊源吧。

    后来,《围城》改编成了电视剧,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当时我也是《围城》迷,既看电视剧,也看小说,那对钱锺书先生,更是有很多的这种崇拜了。但是对于名利,钱锺书和杨绛先生是一贯淡然,他们想求的就是一个清静。杨先生说,锺书的小说改成了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很多人慕名远来,要求一睹钱锺书的风采,他不愿意做动物园里的稀奇古怪的怪兽,我只能够守门为他挡客了。他并不求名,但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行文至此,《我们仨》已经进入了尾声。最后的一段文字,杨绛先生写得平静而克制,杨先生是这么说的: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是不是又回到了前面的梦境?回到了那个经常会和锺书走散,然后苦苦寻觅的杨绛先生,又回到了那个站在船头,看不见小船的杨绛先生。

    2016年,杨绛先生逝世,享年一百零五岁。可以说,杨绛先生又独自生活了很长的时间,她是一位百岁老人,她的很多的人生智慧和自问自答,都写在了她的《走到人生边上》。通过杨绛先生平静的文字,我好像看到了一位老人,带着人生的智慧,带着这一生的宝贵的收获回家了。杨绛先生并没有离开,她是回家了。杨绛、钱锺书、钱瑗,他们三个人又在天堂团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间值得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uw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