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诵》的班级诵读课程开展了一年,目前,学生已经形成较为良好的诵读习惯,每天课前5分钟、每晚语音打卡、每天一单元、每周一次通讲,有条不紊。
坚持的好处是模式成型,专注一处。儿童的心田用最好的诗歌持久浇灌,总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教师的任务,先与儿童一起读,读进心里,然后柔软自己,开启他人。
用一年打基础,这个过程比我想象的慢,但基础要好,必然牢固,急不得。今年再备课,心静了许多。这一本书里的文字,先是诗歌,后是教材,先读明白,后攻教法,今天用思维导图继续把第二单元五首诗梳理了一遍。
孔晓燕老师说每个单元的几首诗歌是有先后顺序的,可我抓不到这条线。
第一单元有五首诗,分别是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席慕蓉的《乡愁》、泰戈尔的《家庭》和《诗经·河广》、乐府诗集《上邪》。如果按照主题分类,《篱笆那边》和《家庭》是儿童视角,《乡愁》、《河广》是游子视角,《上邪》是恋人视角,可排序也不是按这个来的。
第一单元思维导图《日有所诵》很多单元设置有相似之处,第一、二首是现代诗,一般选一篇国外、一篇国内,有时两首均为国内或国外诗;第三首以国外著名诗人的诗为主,如泰戈尔、纪伯伦等;第四、五首是国内诗人的现代诗或者古诗词。
也许结构如此,但主题是可以跳跃联结的?还没有答案。关于诗歌设置和排序问题今后再留意研究一下。
第二单元思维导图第二单元五首诗分别是菲律宾小蓝的《井蛙》、流沙河的《贝壳》、泰戈尔的《开始》和乐府诗集选篇《长歌行》、古诗《回乡偶书·其二》,我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如下:
《井蛙》,有人的教学关注点在“一东一西,一起一落”的蛙叫声上,因为很有特色,童趣十足,我同意。但仅此而已吗?诗歌的诵读节奏是表层的,如果局限于此,“这里的青蛙并不多,却各自选择跳进一口一口的浅井”和“怎能叫得出天亮”该做何理解?浅井里的青蛙代表什么呢?“天亮”又指什么呢?
《庄子·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不知此井蛙是否同彼井蛙。
《贝壳》,一只空贝壳也有一生的华彩,“海云给你奇异的纹理,海月给你莹莹的珠光”,一只空贝壳也有自己的故事,“放在耳边,听见汹涌的波涛”,“放在枕中,梦见自由的碧海”
听到了、看到了、梦到了。那么,捧在手里,抚摸到了什么?放在鼻尖,闻到了什么?
《开始》,选自泰戈尔《新月集》,儿童口吻发问:“我是从哪儿来的?”,母亲口吻回答,儿童是母亲的身体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长歌行》、《回乡偶书》,写出这些古诗的大多是老者,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一生悲欢,才会发出感叹和告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在天地之间,在时间面前,和万事万物是平等的。生命珍贵,时光易逝,因此,当下努力是何等重要啊!
第二单元的主线是什么呢?
生命美好而短暂,生命伟大而脆弱。我们要用心感受爱,感受四季,感受生老病死,感受当下!
9月26日诵读课教学反思:
教师备课时的预设是坚硬的,成人的思维固化,习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儿童,然而,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成是柔软的,他们常常“出其不意”,带来惊喜。当然,这种惊喜的出现源自尊重和倾听,教师要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儿童,师生之间建立信赖的关系,把备课时的“预设”做灵活处理,打造一间“润泽的教室”。
今天诵读课通讲第二单元,经过一周诵读,孩子们对五首诗歌非常熟悉,读起来流畅,最后两首古诗大部分孩子都会背诵了。
品读《井蛙》时,我带着昨晚备课时的疑问,没有过深的挖掘文本的含义。齐读一遍,自由读一遍,我开始提问。
师:你们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最后两个字“天亮”是竖着排的,一个字占了一行。
师:为什么这么排版呢?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强调“天亮”这个词。
生:是让我们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天”、“亮”。
生:因为诗中说刚“黄昏时分”,离天亮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两字要分的远一点。
接着我让让他们分为几组小青蛙,体会“一东一西一起一落的蛙叫”,学生说:“老师,天亮不是青蛙叫来的,是公鸡叫来的”,我问:“那青蛙叫来叫去叫什么呢?”学生说:“他们可能是叫同伴来玩儿”、“他们是开心的叫”......
孩子们的回答就是我的“惊喜”,没有标准答案,他们的理解和我的理解没有对错,品到诗中的滋味就好。
读《贝壳》这一首时,重点引导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梦到的内容,并且让他们拓展抚摸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说:“抚摸到了纹理”、“闻到了大海的气味”......
《开始》这首诗让我有些压力,不知道能否带领大家将诗中的内涵解读出来。孩子们知道《新月集》,明白这是孩子和母亲的对话。自由读一遍,我开始提问:
师:孩子问了什么问题?
生:我是从哪儿来的,你在哪儿把我捡起来的?
师:谁问过爸爸妈妈相同的问题?
生:我问过,我妈说我是充话费送的。
生:我妈说我是垃圾堆里捡来的。
生:我妈说我是拖拉机上掉下来,被她捡回来的。
生:我奶奶说我是从医院里捡回来的。
生:我妈说我是切西瓜切出来的。
......
孩子们的成长中都会遇到这个疑问,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看看诗中的母亲是如何回答的。再读一遍诗,让孩子们说说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存在于哪里?学生很快说出:“在泥娃娃身上、是守护神、在我的生命里......”我继续问:“对于母亲来说,你们是她们身体的一部分,还是什么呢?”学生说:“还是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两首诗全班几乎都会背诵了,基本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大意。《长歌行》让我们珍惜时间,《回乡偶书》感叹世事沧桑。孩子们最后领悟到我们当下要努力学习,不能荒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