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62629/09cc622dc8e40966.jpg)
《谈谈方法》是法国笛卡尔的著作,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薄薄的60页,前前后后一个月时间,认真的把这书抄了一遍,可以不惭愧的说学了一遍。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书里提到人除了身体之外,就是意识思维的精神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灵魂;
这么明显却无法反驳的描述,让我茅塞顿开,开始超越的检验自己的精神世界构成。自然就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斥着各种矛盾的理论逻辑,稍微用脑子思考下,就会发现很多神逻辑和缺陷,而自己一直死死抱着这些逻辑生活着。
顿时觉得以前的脑子进水了,罄竹难书;必须深入检查重新思考自己的逻辑是否有道理。
第二个的启用是他的对立推导方法,比如你知道自己不好,那么你必然知道什么是好的。你觉得自己不完美,必然有个完美的存在,否则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完美?而他居然可以根据这条原则推导出上帝(道啊一个道理)的存在;我的神啊,我即使能触摸到神的存在,但在后天社会思维上是很难接受的,而他的规则让我在思维和灵性两者上不纠结了。
这也是大部分人证悟感悟到了什么,但很容易被后天思维卷土覆盖的原因。后天思维没有跟上灵性觉知。
这么简单明了的对立推导,只恨自己怎么没想到,真传一句话!
那么接下来的思辨相对就简单了,比如你觉得A不好,那么必然觉得A应该怎么样算好,那么检查下自己认为的“好”是否清晰坚定?大部分情况下肯定是自我的假象设限。 同理,生活上不如意,那么必然有个如意的模板,那就去行动,如果觉得不可能,那就深入思考不可能的原因,看看是否有错误的观念逻辑在里面;当然,很多年形成的观念要重建有点难度,但相信我,会有乐趣的。
至于知道了对立的思维冲突,怎么解决,根本不需要解决,本身就是并存的,不并存你的世界无法存在,这是基石;挣脱了对立冲突,才是相对自由意志的选择。比如左和右是冲突,左右必然是并存的,超越这个思考陷阱后,自然会有清晰不同的天然认知出来。
借此检验后,再构建的思维模型相对可靠,也容易在生活中落地。
遇到事情的有效思考会清晰很多,正如书里说的: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
—————————————————————
摘录一段林语堂的论读书节选:
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灵魂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乔治.爱略特)自叙读《卢梭自传》,如触电一般。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终可深入,深入后,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love at first sight)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的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学者每为“苦学”或“困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及丫头监读法,其实都是很笨。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排在面前,有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亦无益。叫丫头陪读,等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流,亦应去睡觉,不应读书。而且此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刻苦耐劳,淬砺奋勉是应该的,但不应视读书为苦。视读书为苦,第一着已走了错路。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汝以为苦,彼却沉湎以为至乐。必如一人打麻将,或如人挟妓冶游,流连忘返,寝食俱废,始读出书来。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六十页文选,国文会读好的。试问在偷读《三国》、《水浒》的人,读书有什么苦处?何尝算页数?好学的人,于书无所不窥,窥就是偷看。于书无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学会成名。
网友评论